從賴清德上週五失言以來,甲板文章量大增。但文章大增,討論的品質也必須跟上。
目前大概有幾個比較大的問題。
1. 類比是弱論證。
我們使用類比時,必須要理解自己論述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認為類比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論證,這其實很難,
類比往往能達成的只是經由不同事物相互對照,獲得比較好的理解與溝通。
2. 無法釐清事實或概念,或產生理解的分歧。
舉個簡單的例子,到底性自主是什麼?
如果性自主就是對自己的性擁有最終決定的權利,抗拒他人的支配。
但是如果只把性自主理解為就是性生活活躍,就會彼此無法溝通。
以性自主來大概是比較容易切入的分歧,但是有些概念,例如善與惡,
不同脈絡與方法下就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彼此討論時,這必須先釐清。
3. 基於彼此的文字與行文的風格,錯誤理解對方的態度。
有時候直覺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判斷,但有時候不太行。
我們覺得一個人很兇,但很可能只是無法感受到對方的情緒。
而有時候我們又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在他人的話中,以為對方就是在反對自己。
這樣可能讓討論變得很危險。
4. 訴諸個人特質的謬誤,而無法真正回應對方的論點。
因為一個人是同志、用藥者、愛滋感染者,或其他特質、經歷與背景。
有時候我們可能對於他的說法會有保留或是抗拒。
這時候如果有人又將這些特質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或轉移焦點。
那麼我們可能就容易對這個人的言論失去興趣,甚至一時衝動去攻擊這個人。
在公共討論中,我們有時無法察覺自己已經犯上這些錯誤,
或許我們生活很累,對於公共討論覺得困難、複雜、或是成本太高。
但如果我們期待一個有效溝通與討論的環境,就得常常提醒自己避免這些錯誤。
個人一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