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0789
日前賴清德院長指出近年愛滋疫情主要是由男男同性戀者引起的言論,
引起軒然大波,許多投書都指出賴清德院長言論不當,
甚至愛滋實務工作者也覺得賴清德院長發言不慎,
恐挫敗好不容易略見成效的去污名與反歧視政策,
導致愛滋防疫的失敗。
[仇恨言論似乎在蔓延,網友在想什麼?]
批踢踢實業坊(PTT)有網友做出一份統計,
其前十大人熱門看板八卦板討論愛滋及同志議題的頻率,
因為賴清德院長針對愛滋疫情的言論,似乎有增加的現象。
以愛滋作為關鍵字,自賴清德院長於9月22日
針對愛滋疫情主因發言後,僅4天就產生112篇文章,
包含新聞轉貼、回應評論以及假問卦偷渡仇恨言論等,
數量幾乎等於8月份整月份以愛滋為關鍵字的文章數量。
我們可以看到下圖是批踢踢實業坊八卦板9月份
以標題關鍵字做出的文章數分析。
https://i.imgur.com/AzXEcIr.jpg
八卦版這些文章不僅僅是轉貼新聞,許多文章內容
及下方推文皆出現歧視言論,甚至達到仇恨言論的程度,
例如:「把甲甲放毒氣室、撲殺、立法死刑關掉甲版、
垃圾甲全去死、同性戀有什麼資格要同婚、畜牲甲」等。
除了八卦板以外,網路上也有反同團體見獵心喜,
用賴清德院長的失言,合理化自己的歧視與仇恨言論。
有一些人,認為賴清德院長那番言論,並非
惡意針對男同志去解讀,只是呈現客觀的數據。
如同本人前一篇文章所說,統計數據恐怕不能如此解讀,
對於男同志是目前愛滋感染通報大宗的數據呈現,
政府機關及首長在使用上也要更加細緻與小心。
不久前地球圖輯隊刊登一篇文章,
一名挪威記者花了三年拍攝紀錄片《鍵盤戰士》,
想一了解網路酸民究竟為何會在網路發表仇恨言論。
這個紀錄片依據文章描述有些發現:
1. 發表仇恨言論的並非都是我們所想的極端分子,
他們很可能都是一般人眼中的好人或普通人。
2. 針對同志社群的攻擊,往往是來自於將性少數作為有缺陷的人們。
3. 網路酸民往往覺得自己不是網路酸民,也不認為自己妨礙討論。
但如同紀錄片《鍵盤戰士》,這些懷抱仇恨言論的人們
或許還不瞭解愛滋感染者、暴露於愛滋風險的人群及同志們,
他們認為這些人群是有缺陷的人,而且不斷消耗政府預算,
造成社會的恐慌與不安。
但是這些言論難道沒有助長社會的恐慌與不安嗎?
[歧視言論與仇恨言論對愛滋防治沒有幫助]
哲學普及工作者朱家安曾經撰文指出,
即便我們說出基於事實的言論也可能是歧視言論,
這樣的歧視言論可能強化我們對於弱勢的刻板印象與負面聯想。
10月3日,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在日內瓦
召開的聯合國人權諮詢委員會社會論壇,
發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也是呼籲這樣的說法。
這份研究報告歸結對於愛滋主要污名與歧視的來源,包含:
1. 對愛滋感染的社會恐慌;
2. 對於關鍵族群的負面印象;
3. 健康照顧工作者對愛滋感染者、
潛在風險人群及愛滋工作者的標籤化對待;
4. 健康照顧服務對愛滋感染者及邊緣族群的拒絕;
5. 缺乏家庭與社區支持。
這份研究報告顯示,愛滋感染者因為愛滋的污名與烙印,
延遲就醫的狀況是一般人的2.4倍;有八個國家的數據
顯示他們超過四分之一的感染者,確診前12個月
不敢或者避免前往當地的一般診所。因為對於愛滋的歧視與污名,
將使得感染者與暴露於風險的人們與健康照顧機構失去聯繫,
從政府的防疫系統中消失,而失去獲得醫療照顧與愛滋預防的機會。
以紐約為例,污名與歧視降低暴露於風險的人群
前往醫療院所或民間工作站進行愛滋篩檢的意願。
[在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狀況呢?]
長期以來,台灣媒體與社會大眾即形塑愛滋感染者
為次等的人群,認為他們具有某些特定的道德缺陷,
如他們可能是性氾濫、男同志、藥癮者或是其他社會邊緣人;
社會大眾長久以來也認為感染愛滋病毒,
會馬上面臨死亡與疾病的痛苦,反而更難理性地
面對傳染病的防治與治療。
台灣長期的愛滋防疫政策過於強調男男間性為及藥癮者
彼此與愛滋疫情的連結,導致暴露於風險的人們因為
長期以道德規訓出發的污名而不敢現身,一般社會大眾
也缺乏風險的認知。同時這也不利推動
如愛滋防治宣導教育、保險套販賣機與推動PrEP政策。
台灣有民間反同團體甚至將PrEP污名成為約炮丸,
就是同時將愛滋防治策略過度泛道德化,
並企圖以性的道德規訓來阻礙愛滋防治工作。
許多健康照顧工作者在學校教育過程及醫療現場,
也會不斷地加深對於愛滋感染者及關鍵族群的標籤,
諸如台灣醫學院及醫院往往在基礎醫學與臨床教學時,
告訴學生哪些是男同志常見的疾病等。在未經過詳細討論,
只以知識灌輸的過程教導,確實容易造成學生
對愛滋感染者與關鍵族群的刻板印象,進而在臨床的現場上
發生許多男同志朋友曾因為同志身分,被粗糙地要求進行愛滋病毒驗驗。
日前作家羅毓嘉在臉書寫道,感染者朋友面臨牙醫診所的拒絕,
這也是愛滋感染者常遇見的就醫歧視。當醫療現場拒絕
提供服務的歧視一再發生,愛滋感染者最後只好
隱藏自己的感染身分不被發現,或是因為害怕或不知如何告知
而拖延就醫甚至不願去就醫。這個狀況下,不論是愛滋感染者
未受到妥善的評估跟治療,更可能引起伺機性感染;
其他與愛滋不直接相關的疾病也可能由小問題演變成棘手的疾病,
如此一來,其他可能增加許多醫療資源的消耗,
愛滋感染者也可能因為未接受治療,無法控制病毒數量而具有傳染力。
最後,愛滋感染者也面臨老化或其他原因而需要長期照顧服務,
但感染者也不斷地受到健康照顧機構驅趕與拒絕。
許多照顧機構對於愛滋感染者的基礎知識仍然十分缺乏;
即便是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佈的示範照顧機構,
也常常因故無法提供服務,往往需要由關愛之家等
民間非營利組織來補足這樣的長期照顧服務的缺口。
[結論:歧視與仇恨可能使他人受害,我們需要提升公共討論]
歧視與污名可能導致愛滋疫情更加嚴峻。
當暴露於風險的人們害怕愛滋篩檢的結果
無法保密以及愛滋的污名烙印,不願篩檢;
確診的愛滋感染者因害怕歧視延遲就醫,如果是懷孕女性,
更可能錯失及早進行母嬰阻斷的機會,而提高母子垂直感染的機會;
社會恐慌與歧視更可能導致感染者及受影響人群,
失去獲得社會資源的機會,一旦落入貧窮,
感染愛滋或感染愛滋後治療失敗的機會也會增加。
歧視與仇恨言論,不僅只是沒有減緩或終結愛滋疫情的效果,
反而更不斷地加深這些現象的範圍與規模。有許多愛滋工作者,
深怕這些歧視、污名甚至仇恨言論,會大大打擊愛滋防治工作的推展。
而對愛滋疫情的控制若是失敗,除了感染者與暴露於風險的人們
需要承受健康的風險與損失,最終仍是整個社會
都要面臨防疫與醫療預算的增加。
愛滋防治與同志議題作為社會討論的對象,
我們很難期待社會大眾直接就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討論。
當受愛滋影響的人們及同志們被當成有道德缺陷的人群,
我們就很難在所有人都獲得平等保障的基礎上理性討論,
歧視與仇恨言論就助長了這樣的刻板印象,並侵蝕
民主國家中公民社會進行公共討論的可能。
台灣過去一年來,因為同性婚姻議題,讓愛滋防治議題
與男同志不斷地連結,而整體愛滋防治工作經費、人力以及物力
不斷地被耗費在對抗反對團體製造恐慌與仇恨的謠言時,
賴清德院長的失言恐怕讓這個艱難的處境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