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你不太熟悉的三大世界名校

作者: wladimir (wladimir)   2014-09-19 17:12:46
http://edu.sina.com.cn/a/2009-12-04/1105182116.shtml


 世界大學的鼻祖博洛尼亞大學
  1988年9月,意大利北部古城博洛尼亞云集了從歐洲乃至世界各地趕來的400多位大
學校長,參加“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的900年慶典。
  博洛尼亞大學有一個尊稱——“歐洲大學之母”,這是指它不僅是11世紀末歐洲出
現的第一所大學,更因為它是當之無愧的歐洲大學教育的先驅,是其后歐洲許多大學的
樣板。1883—1887年,歐洲有五所大學分別舉辦了隆重的校慶(英國愛丁堡大學300周年
、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50周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300周年、德國海德堡大學500周年、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410周年),五所大學在校慶之際都寫信給博洛尼亞大學,以“女兒”
的身份向“母親”表示敬意。
  在中世紀的漫漫長夜里,大學是僅有的知識堡壘。正是由于博洛尼亞大學等的存在
,文藝復興的火炬在意大利首先燃起,隨后逐漸照亮了整個歐洲。但丁、達·芬奇、米
開朗琪羅……大師們的智慧之光驅走了宗教統治的黑夜。
  早期的博洛尼亞大學以法律和神學教育為主。15世紀末,人文主義思想開始影響該
校。一方面,人文學科(如希臘文學、修辭學、詩歌、歷史等)逐漸進入大學課程;另一
方面,對世界和人自身的認識促進了大學里的自然科學課程日漸豐富。由于該校學術氛
圍寬松,學術思想活躍,它的自然科學研究很快就走在了整個歐洲的前列,吸引了歐洲
各地的青年學子來此求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文學家哥白尼。
  1496年,當23歲的哥白尼從波蘭來到意大利時,還是一位神父,他的目的是在久負
盛名的博大法學院學習法律和神學。學校的一位天文學家迪諾瓦拉對哥白尼影響極大,
正是從他那里,哥白尼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開始了天文學研究
。對希臘自然哲學著作的鉆研,給了哥白尼批判當時流行的托勒密地心說理論的勇氣。
回國之后,他一邊行醫,一邊構思他的新宇宙體系,并最終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巨著《天
體運行論》,揭開了現代天文學革命的序幕。
  除了但丁和哥白尼,還有眾多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名人都曾經在博洛尼亞大學求學
或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如藝術家丟勒、詩人彼特拉克、文藝復興運動晚期的代表人物塔
索、藝術喜劇大師哥爾多尼等。在13—16世紀,博洛尼亞大學在整個歐洲一直享有非常
高的聲譽,是人所共欽的學術圣地。
  步入近現代之后,博洛尼亞大學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如“動物
電”的發現者伽伐尼、顯微解剖學家馬爾皮基、《玫瑰之名》的作者安伯托·埃柯、意
大利前總理普羅迪等。
  杰出詩人卡爾杜齊是意大利歷史上首位諾貝爾文學獎(1906年)獲得者。他在博洛尼
亞大學執教長達44年。他的長詩《撒旦頌》歌頌了魔鬼撒旦的叛逆精神,嚴厲抨擊了教
會對自由和理性的扼殺。
  過了僅僅3年,又一名來自博洛尼亞的學者站到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他就是“無
線電之父”馬可尼。馬可尼16歲那年進入博大就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電磁學研究之中
。1895年,馬可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無線電報系統;1897年,他進行了一次橫跨
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成功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遠距離無線電通信。1909年
,馬可尼由于這一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經九百多年的風雨之后,這座“歐洲大學之母”并沒有失去自己的活力,依然煥
發著青春的光彩,今天是意大利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之一,擁有超過10萬名在校生。


  自由的堡壘萊頓大學
  萊頓是荷蘭的一個小城,位于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之間,在一般的世界地圖上甚至可
能找不到。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萊頓大學也許不如牛津、劍橋那樣赫赫有名,但如
果你知道荷蘭的現任女王與前任女王都出自萊頓大學,你一定會對它充滿敬意。萊頓大
學出的名人可不少,像17世紀與牛頓齊名的科學巨匠惠更斯、20世紀初的物理學大師洛
倫茲,愛因斯坦也曾擔任了20多年的特邀教授,并在這里提出了他對宇宙的看法。
  萊頓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它的誕生富有傳奇色彩。
  1573年10月,在荷蘭爭取獨立的斗爭中表現突出的萊頓城,受到了西班牙軍隊的圍
困。城內彈盡糧絕,死傷近半,但居民誓死抵抗。次年,荷蘭奧倫治親王率軍趕來援助
,帶領萊頓軍民炸毀城市附近的堤壩,洶涌的洪水沖垮了西班牙軍隊的陣線,西班牙士
兵落荒而逃。1574年10月3日,被圍困一年的萊頓獲得了解放。
  為了表彰萊頓市民為自由而戰、寧死不屈的精神,奧倫治親王決定讓萊頓居民選擇
,或者免除萊頓城的50年稅收,或者在萊頓設立一所大學。當時荷蘭全國沒有一所大學
,許多荷蘭人要到歐洲的其他國家去求學,因此,建立一所自己的大學成了全體荷蘭人
民的迫切愿望。萊頓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建校。
 1575年2月8日,萊頓大學正式誕生。作為追求自由、解放的象征,該校將自己的校訓
定為“自由的堡壘”。
  當時,整個歐洲都處在天主教的統治之下,幾乎所有的大學都與教會有著千絲萬縷
的聯系。然而,萊頓大學卻完全是由市民設立的,在聘任教授時并不在意教師的宗教信
仰,而是以無比魄力和博大的胸懷,吸納了許多不為其他一些大學所容的優秀學者。在
羅馬天主教會逼迫伽利略放棄日心說時,萊頓大學卻張開雙臂歡迎他。幾百年來,“容
納各種信仰和思想”,成為萊頓大學不變的宗旨。
  從建校開始,萊頓大學就不惜重金招聘一流學者來校任教。1578年,他們從比利時
魯汶大學挖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利普西斯。利普西斯是當時歐洲一位重要的人文主義者
,他的到來,使萊頓大學成了歐洲“新知識”的中心。一年后,法國的法學家多耐呂斯
從德國的海德堡來到萊頓大學。1582年,《草藥書》的作者多多納斯離開維也納宮廷,
前來萊頓大學醫學院。為了保證著名語言學家、法國古典學者斯卡利杰安全抵達萊頓,
荷蘭甚至特派艦隊前往迎接。這些大師的到來,為萊頓大學帶來了巨大的聲譽,被稱為
“歐洲第一所新教大學”。
  17世紀初是歐洲的中世紀大學轉變為近代大學的重要歷史時期,神學的主宰地位逐
漸讓給了科學。在這一過程中,萊頓大學充當了急先鋒。這時的萊頓大學在自然科學與
醫學研究方面空前活躍,出現了惠更斯這樣的科學巨匠。
  1645年,惠更斯進入萊頓大學學習法律與數學,在這里打下了他一生科學研究的基
礎。惠更斯是數學概率論的創始人;在天文學上,他首先用望遠鏡發現了土星的一顆衛
星——土衛六,并發現了土星光環;在物理學上,他建立了向心力定律,提出了動量守
恒原理,還是光的波動學說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所發明的擺鐘(被后人稱為“惠更斯擺
鐘”)十分精密,使人類進入了一個新的計時時代。
  隨著荷蘭經濟和政治的崛起,萊頓大學也迅速發展,到17世紀40年代,已成為歐洲
新教世界最大的大學。在20世紀初,萊頓大學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它的物理學研究。洛
倫茲、范德瓦爾斯、卡末林·昂內斯、塞曼等一批物理學大師的出現,使萊頓大學成為
世界性的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心。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頭20年里的24名獲得者中,出自萊頓
大學的物理學家就有4人。


  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學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說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小”,是指它的規模。每年,巴黎高師只招收大約200名學生
,而全校師生加起來,人數也不過2000名。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學校,卻培養出了10位
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菲爾茲獎(數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有法國總統蓬皮杜和兩
位法國總理,其人才培養效率之高,在全球也屈指可數。
  巴黎高師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1794年10月30日(法歷共和三年霧月9日
),國民公會通過法令,在巴黎設立公立師范學校——這是法國第一家師范學校。不過,
受當時變化不定的政局影響,不久就和許多其他大學一起被關閉了。
  1799年11月,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掌了權。他十分重視教育,領導了法國著名的資
產階級教育改革。1808年,他頒布法令,恢復巴黎師范學校,并將其辦學目標改為培養
國立中學師資;1810年,在原校基礎上成立高等師范學校,實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
1845年改名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從此開始了它的輝煌年代,為法國乃至全世界培養了
無數英才。
  作為法國最著名的高校之一,無數法國年輕人都以能夠進入巴黎高師為榮。由于它
的招生人數太少,而報名的卻有幾萬人,競爭非常激烈,因此入學考試的難度居全國各
大學校之首。
  有意思的是,雖然巴黎高師招收的是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但居然沒有國家學歷證書
的授予權,不能給畢業生發放畢業證書。于是,那些好不容易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佼
佼者們,在跨進巴黎高師門檻后,前兩年還要到一所綜合性大學去注冊學習,以獲取大
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后兩年則回到本校,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證書教
師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只有通過會考,才能獲得教師資格。
  就讀巴黎高師是完全免收學費的,而且,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學生們就成為“
實習公務員”,除了擁有優裕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外,每月還可獲得一定數額的補貼(最新
的數字是1200歐元)。在四年學習期間,他們還可享受兩年的停薪假期,可以利用這個機
會去國外深造。作為條件,學生們在畢業以后,必須為國家企事業單位服務六年。如果
不能為國家公立機構服務,則需償還在校期間所享受的助學金及其他費用。
  巴黎高師之所以聲名顯赫,自然是因為它在200年歷史里曾培養出一大批在法國乃至
世界都享有杰出聲譽的優秀人才。
  巴黎高師先后為法國貢獻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
朵夫》的大作家羅曼·羅蘭,以及因著名作品《存在與虛無》而引起巨大轟動,被視為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的讓·保羅·薩特。
  巴黎高師的理科也是人才輩出。在19世紀最著名的化學家、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帶
動下,巴黎高師建成了一大批設備精良的實驗室,培育出了大量的新興學科。在巴黎高
師光榮榜上的10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就有六位物理學獎得主和一位化學獎得主。時至今
日,巴黎高師的數學仍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