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orz44444 (新台幣沒有國際信用!!!!)
2018-04-14 00:25:59https://udn.com/news/story/6928/3084382
2018-04-13 11:11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根據國研院科政中心最新分析,我國在Nature和Science這兩本具全球權威性的著名期刊
上,論文發表篇數即呈現倍數成長。對此,台大文學院院長、圖資系教授黃慕萱指出,我
國在Nature和Science論文的成長表現雖有進步,但跟別人還有一段差距。「台灣有進步
,但別人進步的比我們更快,不進則退」;清大研發長曾繁根則說,邁頂第二期計畫經費
的大幅縮水,再過3年,回頭看2017、2018的成果,「數量應會掉非常多。」
黃慕萱說,頂尖期刊上,大陸等其他國家的量沒有下降,質也都在成長。而台灣的質是成
長的,但質的成長不如別人,但是量又再下降。「大家還需要好好做研究,並不是我們的
研究做得夠好了。」
黃慕萱以台大為例,過去幾年來,論文量一直掉下來,呈現負成長,且質的成長也不夠,
也是不進則退。分析原因,她認為,與邁頂第二期計畫的錢大量下降有關,初期要提升論
文,資源不用太多就可以往上,但一旦要再更往上,就需要更大的資源。她強調,高教需
要被投資,這是不能省的錢。
曾繁根表示,論文是落後指標,就像股票年限,「看到結果出來之後,其實是3至5年前就
開始做」。例如,在2012至2016年發表的論文數,必須往前回推3年前拿到多少經費、做
了什麼事。之前的邁頂計畫,最高峰期是2010至2013年間,這段時間也是清華拿到的邁頂
經費最多的時候。Nature和Science論文,清華是我國平均每個老師發表最多數量的大學
。
曾繁根說,如果再過3年,回頭看2017、2018的成果,他相信數量會掉非常多。因為邁頂
第二期,經費削減幅度非常大,幾乎每年只剩下高峰期的8成。以清華為例,經費最多的
時候是在2010至2012年期間,1年最多12億。5、6年前經費開始下降,去年的經費幾乎腰
斬,只拿到7億多,而這個效應要在3年後才看到出來,「2017年馬上會看出來,會馬上掉
下來」。
曾繁根表示,清華大學大約5年前,正好就是2012至2016年期間,就是Nature和Science論
文數量的高峰,是前面累積邁頂計畫經費的持續挹注,才有這樣的高峰期。因為邁頂計畫
經費的減少,這幾年清華就沒有太多Nature和Science論文。
曾繁根說,相較大陸和其他國家,台灣的研究經費嚴重不足到很可憐的地步,薪水很低。
台灣對於高等研究的挹注非常重要。過去的邁頂計畫,和現在的高教深耕計畫,對於學校
的挹注確實很有幫助。他舉例,「北京清華大學一年的預算差不多是250億台幣,等於我
們科技部1整年給所有學校的預算。」北京清華18年前,遠遠落後我們,但現在國際排名
上升快速,已經進到世界前50名,台灣反而一直往後掉,對比就會拉出來。
另外,優秀博士量減少,論文量自然就少,特別是高等論文。曾繁根說,約5至7年前,教
育部宣告博士生產太多、要減招,很多人聽到就不敢來念博士班,「人心的影響比實質政
策的影響更快、更大」,如果有人想念博士班,反而會被同儕笑「是想賣雞排嗎?」但據
他了解,其實很多產業界的博士需求很大,但還是要看領域而定。
以清華為例,10年前來考清華博士班的學生約1000多人,現在已經降到不到500人,每年
一直掉,殺傷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