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政臨心所重考考取心得

作者: Laurwill (瑤草青青)   2018-07-24 22:42:07
大家好~~
本魯今年正取112跟119臨心所,
有感於一路上受到許多人的幫忙,
因此也上來做個小小的回饋。
本魯自認不是很聰明的人,
剛開始準備考試時,對於學習內容的掌握跟精熟也曾感到迷惘。
後來發現讀書技巧的調整很重要,方向如果正確,效果會好很多。
以下就容本魯分享個人準備方式以及心態的調適,
希望對跟當初的我一樣迷惘的人有些幫助~~
一、個人背景
心理系畢,共考了3次。
奮戰史:第一年沒考好。  
     第二年通過112,119筆試→112二階GG
→119只備到我上一個QAQ
第一年補習+讀書會,後來則只以讀書會作為輔助。
稍提一下個人認為的讀書會的好處在於:
進度的掌握(尤其如果自制力不太好的話XD)+ 戰友的情感支持
我們著重的內容,前期在於分章節的架構整理(教導他人同時也是提取的練習),
後期在於考題討論。
覺得考題討論中,guided participation 的效果很好XDDD  
第一年自己還是新手時,在讀書會裡跟著考題的討論,
幫助我在短時間內,有比單純讀書更快的學習效果!
因為對熟手來說,知識的架構、寫題的策略、思考的方向,
都比當時的我更好。
所以即使一開始我幾乎有一半以上的題目不會寫,
但還是潛移默化被引導思考的方向,
漸漸地,知識程度上的落差也就越來越小。
另外就是,我這個人很固執XDD
每次討論不會的題目,我回去一定要弄懂才可以!
所以比我自己讀書學習效率更好XD
p.s.如果想瞭解補習跟讀書會學習的差異,或第二年辛酸血淚史的情緒調適,本魯再補充XD
二、準備方式
[心方]
個人覺得這是最好拿分的一科。
相較其他科目,變化空間跟範圍相對小,
若能對應該知道的概念夠熟悉、能彈性應用,就可拿到基本分。
1.筆記:  
整理自己理解過後的筆記,尤其概念的釐清很重要!  
(ex:試題特徵曲線vs.試題訊息函數、Weber, Fechner, Steven
心物理量觀念的差異)  
每個人唸書跟理解的方式都不同,
但自己整理過(提取、組織),跟讀過、知道(編碼、複誦)的理解度真的會不一樣!  
而且有時唸第一遍跟唸第二遍,感覺又會不一樣。  
像是:唸第二遍時,已經將後面其他東西也唸過,對測驗、實驗也更熟悉,
此時看到某概念就會發現:「咦?這不是跟XXX有關嗎?」  
我就會立刻去翻閱、確認腦中連結上的東西,與它們之間的關係。  
接著在兩處or三處標註參OO p.xx,  
然後結合這些相關的東西一起記,  
組織除了幫助記憶,也讓我更感興趣!  
(就好像不小心發現什麼一樣XDDDD)
p.s.所以善用標籤很重要XD 能幫助更快找到連結的對象
2.公式的理解與應用:  
本魯把統計、測驗常見的公式(包括常用、常考),  
整理在一個小本子裡。  
一開始的動機是,覺得公式推論在考題中其實蠻常見,  
但我很容易因為考試焦慮,在推論過程中出錯,或腦袋當機XD  
這樣hen可惜~~  
所以就想,如果它可以變成我的一個自動化的認知歷程,  
那考試中即使再焦慮,也還是能自然而然推演出來。     
整理完公式小冊子後,7~9月我每天都會花至少1hr,把公式全推演一次。  
一開始較不熟悉,會推比較久,後來速度會加快許多。  
這過程中,也意外發現:它幫助的不只是熟悉感和速度感,  
還有理解!!
尤其一開始不熟悉時,常常會卡住,卡住就會想去瞭解為什麼,  
為什麼這個公式是這樣?為什麼這一步後接的下一步是這個?  
然後漸漸就跟統計概念連結上(ex: ANOVA跟t-test的關係、ANOVA跟迴歸的關係),  
就會知道為什麼這個東西要這樣做、這樣用。  
到這裡其實也不需要死記了,每次看到題目,就會直觀知道應該怎麼做。
3.考題:
個人認為對寫考題這件事的態度是:不自欺欺人  
寫考題真的很重要R~~  
因為它除了可以提升手感、速度,  
還可以幫忙檢視自己哪裡有問題?哪個部分還不夠熟悉?  
有時可能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唸得滾瓜爛熟了,  
為什麼分數似乎不甚理想?  
所以如果可以,每次寫考題時,都不要參考任何東西!
就只依據自己所知所思寫出來。    
本魯的做法是每次寫完,再去做總檢討,  
不會的、不夠熟悉的、寫得不夠好的部分,  
用不同顏色的筆訂正,或做補充。  
(同樣概念如果一再出現在檢討部分,就放到筆記牆)  
到12月左右,每次寫考題我會加入計時,  
其實就當作是給自己的模擬考。  
可以去看自己若真正在考場上,可以寫得如何?  
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又能寫得多完整?表達邏輯清不清楚?
p.s.如果有特定想考的學校,可從近10~15年考題下手,    
可瞭解他們注重什麼概念(會發現大概幾年流行一次XD)。    
寫考題未必要寫這麼多年,但可大略上瞭解,    
考前就可做一下猜題,從考試重點去做最後衝刺。
[認發]
1.心智圖:
先掌握整體架構,再深入細節。  
尤其認知實驗其實不少,腦中如果有個清楚的架構,  
遇到有變化的題目時,也比較能知道可以拿什麼實驗出來舉例。
2.製作比較表格:  
同一現象不同理論的相互比較(ex: ACT vs. PDP)or  
相對現象的釐清、相關實驗(更細可深入:作法、結果、評價)。
另外,發展方面蠻強調差異與整合,
因為個人特質是許多發展因素造成,這些因素之間又會彼此影響。
像是:自我覺察、自我意識情緒、社會參照、觀點取替與心智理論,
共同點與差異點在於?之間又如何互相影響?
3.與變態之間的連結:  
其實概念的連結,不只能在同個科目上。  
不同科目間的概念連結也很好玩XD  
而且可以從這延伸到之後你想做的研究,可以探討哪些現象?可以使用什麼paradigm?
個人認為做研究,top-down的發想,跟bottom-up的資料蒐集之間的撞擊跟平衡,  
很微妙也很重要。  
初步的發想跟蒐集都可以從唸書這個階段開始,  
也是讓唸書這件事可以有趣一點喇~~  
再來就是可以增強考上的動機XDDD
4.實際應用  
因為蠻喜歡觀察自己跟他人,但當敏銳度足夠,知識不足時,  
可能讓我們做出不精確的判斷。  
把這些知識實際應用,一方面幫助生活, 另一方面印象會超深刻~~XD    
另外就是,提取對記憶的深刻很重要,  
沒事可以問問自己某個中心主題的相關概念、相關實驗,  
(ex: dual-task paradigm、注意力資源分配論、PRP),
多做聯想、盡量捕風捉影,就可能觸類旁通XDDD
[變態]
1.整理&比較:  
時常在腦中回想某疾病的生、心理、社會病因及治療。  
個人認為幫助很大的是:比較疾病間共同的神經傳導物質、腦區。    
久了就會熟悉它們與哪些功能、哪些症狀有關,
在特定疾病上也就不用死記,由症狀自然可以做連結。
2.聯想:
覺得對各種疾病症狀記憶有困難時,
可以想像出一個人物、形象
(本魯是從影視、現實、新聞等等取材XDD),     
由這個人物的特徵帶出相關症狀。
或可進一步想像若此人是你以後的個案,
你會對他做哪些衡鑑?哪些介入跟治療?  
近年政大也常有類似考題,做這種整體性考量的練習會有幫助der~~
[英文]  
聽過不少因為英文而GG的例子,著實可惜RR
我自己的複習方式是:
下載英文單字&文法的學習app,
(因為懶得拿書出來看,app大好XD)  
利用通勤等等的零碎時間增加熟悉度。
此外,台大的英文題目很多摘取自國外新聞網站,
有興趣可以搜尋去年版上P大的文章。
[筆記牆]
前面提到,如果同樣概念一再出現在檢討區,
我就會把它整理成便條貼到牆上。
除此,有那種用盡各種方法都記不起來但卻很重要的,  
也是貼上去XD
因為房間是本魯最常活動的地方,每天都會看到。
尤其那種吹頭髮之類的浪費人生卻不得不做的事情,
超適合看著牆壁發呆(誤
久而久之,要不記得這些東西也很難。
所以本魯房間現在有三大面(心方、認發、變態)筆記牆XD
考完試了還是捨不得撕><
三、心態調適  
其實準備考試的第二年,比起第一年心更慌!  
因為常常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並且明顯感覺進步幅度沒有第一年大。  
(但從Ebbinghaus負加速的學習曲線來看,這是正常der)  
後來發現:
會察覺自己有不足,其實表示自己在知識上已經有更深一層的成長,
才有能力發現過去的自己哪邊不夠好。
對於加強不足,我的因應是:去尋找更多資訊。  
尤其是用英文google,資訊量真的廣大很多R
然後,常常會發現某個東西是怎麼來的(書上通常不會說太細),
這能加深對一個概念的邏輯跟印象,而不只是死記。
所以,發現有不足,不用心慌!這是好現象。  
就抱著開放的心胸去充實不足吧!  
然後就會發現自己神奇地進步著~~    
除了心慌,這一路上也有許多茫然。
努力過程中的自己,並不知道結果會是什麼。
但心裡常想著的是:
「有一天,當我問起自己『我盡力了嗎?』」  
只求那時我能無愧於心地回答:「是,我盡力了!」  
那就夠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