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dn.com/news/story/6928/4015869
2019-08-28 23:34 聯合報 記者章凱閎/台北報導
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昨天宣布,明年起擴大產學合作培育博士級研發人才計畫(產博計
畫),由教育部建立平台,接受特定領域企業「出題」,提出研發瓶頸,再媒合大學教授
、博士生參與「解題」,作為產學合作新模式。教育部也加碼,不只發獎學金,也會贊助
研究經費。
教育部一○三學年度推出產博計畫,採「由下而上」模式,由學校自行提出博士生培育計
畫,尋找相關領域企業合作,教育部則負責「出學費」,提供入選博士生每年廿萬元獎學
金,但企業也要出資至少十萬元,支持研發專案。
但劉孟奇指出,台灣高教面臨學生學用落差的問題,產業界也出現研發人才不足、轉型乏
力的困境。為此,教育部打算改被動為主動,新增「由上而下」的產學合作模式,目標是
讓大學進化成「小工研院」,培育未來產業創新所需的技術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李惠敏表示,一○九學年度起,產博計畫將新增第二模式,從行政院提
出的「五加二」產業領域中,擇定三者,由教育部搭建平台,開放企業提出研發瓶頸,再
媒合大學教授、博士生找出解方。教育部也加碼,除提供博士生每年廿萬元獎學金,再加
發研究經費。
對此,交大前校長張懋中樂觀其成。他指出,美國研究型大學沒有「產學落差」,只有「
學產落差」,也就是大學走在企業前端、解決產業轉型的難題,並引導企業創新;台灣的
大學也應朝此路邁進,而非跟在企業後頭。
但也有科大校長表示,教育部產博計畫鎖定博士級人才,只有高端、大型企業,及頂尖大
學能夠相互媒合,其他大學的媒合機率低。且產學合作也有地域性因素,若企業與大學分
隔兩地,也未必能媒合成功。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指出,教育部推動產學合作策略,是在正確的方向。但過去大學與企業
的合作限制大,不少大學「停留在舊時的思維」,教授也怕與企業太接近,成為產學接軌
的阻力。如何訂定彈性法規、凝聚社會支持,是教育部迫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