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遲來很久的心得文。
親戚的小孩前陣子考上研究所,跑來問我該注意甚麼。
看著他滿腔熱血的模樣,像是十多年前的我...
等等,好像扯遠了
小職112理工碩畢。
很多人說碩士學的東西,以後在業界不一定用得到。
不錯,就每個人的研究論文題目來說,確實如此;
但若我們專注在論文"由無到有"的產生的過程,會發現這才是碩士養成的精髓。
面對不熟悉的產業或有難度的問題,你會怎麼做呢?
雖然這些能力早在大學就可以開始培養了,
甚至不少人不需要經過碩士階段也能有一樣的能力,
但現實是在台灣擁有碩士學歷的新鮮人,工作機會總是比較多一些,
甚至在科技業中,普遍有待遇落差。
有人會說大學或以下學歷一樣會有很有能力的人,這我完全同意,
職場也遇過不少這類人,他們的工作能力毫不遜色,也能發展得很好。
缺點就是相比於碩士開局,他們起步更需要舞台展現實力。
因此碩士學歷,尤其是理工科系,在台灣還是值得花時間投資。
理工碩士除了選校、選科系、選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跟到一位好老師。
因為指導教授將與你生活2年,而且握有決定研究生能否畢業的大權。
博班更是4年以上,如果不想遇到恐怖情人,一定要謹慎選擇。
跟到好老師可以將你專業跟解問題能力顯著提升好幾個檔次;
不好的老師讓你過得痛苦,甚至可能浪費更多時間才能完成學業。
另外,對於教授的理解,要注意的是,
教授在研究中是指導的角色,協助你探索研究的方向或是引導你解決問題,
千萬不要以為指導教授是帶著你手把手完成作業的幼稚園老師。
既然選老師很重要,那要怎麼選呢?
1. 認識教授背景
學經歷、產業經驗、研究領域只是基本,
建議選擇自己有興趣或比較有把握的研究領域,因為接下來兩年時間都埋在裡面。
那麼需不需要為了未來工作硬選相關領域題目呢?
我覺得能相關是不錯,無關也沒關係。
因為很多學界的研究在業界是無法量產,或可行性低的;
或是業界的技術變化太大,就業時更先進的技術還是得重新學習。
但誠如一開始所說的,碩士學習的不是新技術,而是從無到有研究的過程。
當你認真完成碩士學位,事實上也該具備面對不同職場的學習能力。
教授職級、計畫與近期論文發表數也能透露一點端倪。
教授們有升等壓力,與教學相比,做研究產生論文或是計劃才是業績。
雖然教授不一定會把學生完全當作研究或計劃工具人,
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實驗室的研究氣份與精實程度。
產學界超級大佬、拚升等的助教、待退教授,都能隱約看出來。
2. 研究生論文
研究內容看不懂正常,不需要浪費太多時間研究。
有興趣研讀當然沒問題,
但請重點觀察下每年畢業人數、出版年份與學號、致謝詞內容,
裡面有畢業密碼,致謝詞有時可以觀察到研究生對教授隱晦的態度。
3. 拜訪實驗室
拜訪教授前,強烈建議先拜訪實驗室,
這裡有可能是你未來生活兩年的地方,一個能立即感受到實驗室氣份的重要情報點。
環境如何、有甚麼設備、研究生都在裡面做甚麼、一周作息如何,
這些都取決於老闆的管理態度。
甚至這裡可以很輕易地取得研究生對老闆、實驗室的評價。
有了不同研究室探訪情報後,可以交叉比對確認是否可信。
大部分研究室都是很正常的,
但看過一些極端的,好比網咖型、告別式型、嚴密階級型、部隊式管理的、
被老闆當自己家的、會罰錢的、把訪客當透明人的都有。
自己務必好好判斷是不適合自己。
4. 拜訪教授
跟男女交往一樣,
無論是寫信或是網路搜尋資料,都不如一次見面拜訪。
從言談、面相,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個人的個性。
不過,學生通常江湖經驗不多、時間也很短暫,只能憑感覺判斷合不合拍。
一開門還不認識就很熱情要你加入的、講沒幾句就畫大餅要你來個博班的、
面談威壓氣場太強的、莫名其妙洗你臉的,自己都要注意點。
我新生的時候,有遇過面談的教授很和藹,但實驗室學長姐都在幹譙的教授。
老話一句,事前掌握的情報越多,你的側寫能力就會越強。
當然,面談的時候,不只你在觀察教授,對方也同樣在面試你,
建議面談前,多做點功課,才不會表現太差。
如果碩士學歷對你來說是為了就業,個人對於選擇的順位是:
1. 準時畢業(2年首選)。
相比於3、4年畢業,硬生生多賺一、兩年工資與資歷。
不過也有看過準時畢業的實驗室有人延畢的,做學問這事還是得靠自己啊。
2. 研究室氣氛。
3. 實驗室研究量。
這看個人,多學總沒有壞處,缺點就是會比較累。
涼的也沒差,你有多少本事以後在職場會見真章。
我當初也找了一個很操的實驗室,但其實與就業關係沒那麼大。
有面過論文相關的公司,人家只是稍微翻下沒興趣XD
4. 其他
以上是最近有感而發的心得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最後祝各位跟到好老闆,順利準時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