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bart (ケンタ)》之銘言:
: 推 babylina:南宋的關係,以前歷史月刊有討論過,不過文章丟了... 07/31 12:32
: → babylina:簡單說就是南宋有點自比蜀漢的味道在 07/31 12:33
: 推 MerinoSheep:爭正統的關係 南宋必須承認蜀漢是正統 07/31 12:45
以前在三國版講過,簡單提一下:
中國歷代大一統政權皆建立在中原地區,建都在中原的政權,當然會選擇以歷史上建立在
中原的王朝作為正統;而偏安的政權,就得想辦法證明歷史上分裂時代偏安的政權為正統
,建都在中原地區的政權為僭偽。總之雙方的出發點都是要說明自己是正統。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採用曹魏為正統,是因為陳壽是西晉時代的人,西晉的政權取自曹
魏,如果否定曹魏的話,那西晉就是僭偽,所以陳壽稱曹魏是正統,目的在於證明西晉是
正統。
而撰寫《漢晉春秋》的習鑿齒卻以蜀漢為正統,因為習鑿齒是東晉時代的人,東晉的立國
背景於蜀漢相似,如果以曹魏為正統,蜀漢為僭偽的話,那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就會
變成正統,東晉反而成了僭偽;習鑿齒之所以肯定蜀漢是正統,目的也是在於肯定東晉是
正統。
北宋開國之後,首要面對的議題是要如何解釋五代十國的紛亂局勢,在那以前僅有魏晉南
北朝是分裂的時代,而三國時代是分裂的開端。因此,三國時代究竟要以哪一國為正統的
爭論就浮現出來了。
宋代三國的正統爭論首先是由歐陽修提出的,他認為「新與魏皆取於漢,新輒敗亡,魏遂
傳數世而為晉。不幸東漢無賢子孫,而魏為不討之仇。今方黜新而進魏,疑者以謂與奸而
進惡,此不可以不論也。……夫得正統者,漢也;得漢者,魏也;得魏者,晉也。晉嘗統
天下矣,推其本末而言之,則魏進而正之,不疑。」
因此歐陽修在編撰《五代史記》的時候,並不以朱全忠的後梁為偽,而將之列於正統。
編輯《資治通鑒》時,司馬光也採用了相同的邏輯,特別寫了一篇「論正閏」來說明他選
擇曹魏為正統,而不選擇蜀漢為正統的理由:「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
識事之先後。據漢傳於魏而晉受之,晉傳于宋以至於陳而隋取之,唐傳於梁以至於周而大
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齊、梁、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年號,以紀諸
國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
從歐陽修和司馬光的觀點可以看出北宋學者最初的心態,他們主張曹魏是正統的理由和陳
壽相同。也是因為歐陽修和司馬光生在北宋,北宋篡奪後周,跟西晉篡奪曹魏,是同一模
式。把曹魏當作正統,也正是使北宋居於正統。
然而這個觀點在當時已經受到相當大的爭議。司馬光修撰《資治通鑒》的主要助手劉恕曾
經直接質問司馬光,「然漢昭烈竄巴蜀,似晉元。吳大帝興於江表,似後魏。若謂中國有
主,蜀不得紹漢為偽,則東晉非中國也;吳介立無所承為偽,則後魏無所承也。南北朝書
某主而不名,魏何以得名吳蜀之主乎?」
後世甚至有人因此質疑司馬光,例如明代許自俊指他是晉代司馬氏的後人,他說「司馬溫
公《通鑑》,晉魏禪代,不直書司馬懿父子篡弒,自以晉裔而為尊親諱,則失之誣。」
北宋亡於金人南渡之後,局勢就完全逆轉過來了,必須將蜀漢當作正統,才能夠使南宋成
為正統。
南宋朱熹編纂《通鑑綱目》,其最先的動機即在於不滿《通鑒》之正統問題,朱子徹底改
變了司馬光「帝魏寇蜀」立場,而徑以蜀繼漢為正統。朱子認為:「只天下為一,諸侯朝
覲,獄頌皆歸,便是得正統」,也就是說他是以大一統的政權作為正統的標準,依此標準
,朱子認可的正統標準為:周、秦、漢、晉、隋、唐六個王朝屬於正統。
對於正統,朱子又分為兩類:「有始不得而正統而後方得者,是正統之始; 有始得正統
而後不得者,是正統之餘。如秦初猶未得正統,及始皇併天下,方得正統。......而當正
統王朝分裂,或偏安一地時,只能算是正統之餘,如東晉、蜀漢之類便是;除了以上兩種
情況,其餘便屬無統」,可見朱熹的正統論的基準在於國家是否統一,以及某一姓的統治
是否中斷。
朱子把正統論作為編撰的基本綱領,但在解決史書年號的問題方面受到麻煩,他認為正統
王朝書寫年號是不成問題的,但其他的王朝要區別對待。「如周亡之後,秦未帝之前,自
是無所統屬的道理」,因為無統時諸國「不相主客」,如「三國南北朝五代,皆天下分裂
,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此等處,只合書甲子,而附註年號其下,如魏黃初幾年
,蜀章武幾年,吳青龍幾年之類,方為是。」
對於正統王朝出現外姓篡位,或者是正統王朝滅亡後而後繼正統王朝尚未建立前,朱子認
為可以採用權宜的方法來解決,如「蜀亡之後,無多年便是西晉。中國亦權以魏為正」;
又如唐武后篡唐為周,則應書寫「帝在房陵」以表示唐朝的國祚未絕,這些都是朱子認可
的權宜方法。
由此可知,朱子對《資治通鑑》以魏紀年是很不滿意的,而提出三國當以蜀漢為正的看法
,可由一封奏摺看出他的觀點「臣舊讀《資治通鑑》,竊見其間周末諸侯僭稱王號而不正
其明,漢丞相出師討賊而反書入寇」,「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云:某年某月,諸
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原此遂欲起意成書。推此意修正處極多。」
所以這可以看出,南宋之後,現實的政治格局引起了學者的文化心態與歷史觀念的重大變
化,體現在正統理論問題上,「合天下於一」的觀念淡薄了,而「居天下之正」的 意識
突現了。
直至明清兩代科舉以朱子的著作為指定教材,正統論之爭因而平息,確立了朱子以蜀繼漢
為正統的立場。例如《三國演義》即以蜀漢為正統,採取了肯定劉備而否定曹操的態度,
影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