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orldrr ()》之銘言:
: 想請教人類食用全穀、精緻穀物尤其是糙米、白米的歷史
: 能夠想到把全穀烹煮、甚至舂成精緻穀物 實在很聰明
: 全穀糠皮難以消化烹煮費時 其烹調之法我尚未蒐得 納悶古人真的有在吃全穀 尤其是糙米嗎
: 精緻穀物的普及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我父親幼時家裡窮 連米都沒得吃 以地瓜為主食
: 我母親家境尚可 但是是吃白米
: 兩家都沒有吃過陳米 因為米的產量少、價格高, 家中若有米很快就煮完了.......
: (錯字很多 抱歉)
〈秦漢的糧食計量體系與居民口糧數量〉,代國璽,
中研院史研所集刊第89本第1分(2018) 網路全文連結 https://goo.gl/2pspGs
〝凡成品糧,不論加工程度如何,一般都使用標準量器來稱量。〈倉律〉與《算數書》
所謂「稟毇、粺者,以十斗為石」,意即指此。禾黍的成品糧一般有三個等級,由粗
而精依次為糲米、粺米(也稱糳米)和毇米,其中糲米最為常見。
小民百姓、戍卒刑徒,如果口糧以禾、黍、稷為主,所食的都是糲米。稻的成品糧
共分兩個等級,稻米與粲米,稻米粗糙而粲米精細。
稻米與糲米相等,而粲米與毇米類似。粲米,秦簡中一般稱為「粲毇米」或「毇粲
米」,意在指明粲米與毇米可以等量互換。關於這一點,很多學者並不清晰,所以
有不少辯難。或以為〈倉律〉應讀為「十斗粲,毇米六斗大半斗」,或以為〈倉律〉
「稻禾」條應該復原為:「稻禾一石為粟廿斗,舂為毇米十斗,十斗毇為粲米六斗
大半斗。」
前一說錯誤比較明顯。至於後一說,它雖以《說文》為根據,但我們知道《說文》
經過累世傳抄,可能出現衍誤,未必完全準確。再者,這種復原辦法對於原簡文字
的添改過多。
更為主要的是,嶽麓秦簡〈數〉0756明確言:「稻米求毀(毇)粲米,三母倍實
;以毀(毇)米求稻米,倍母三實。」則睡虎地秦簡、嶽麓秦簡與張家山漢簡皆
「毇粲」連稱,這足以說明「毇粲米」(也稱「粲毇米」)是個專有名稱,而不是
誤抄。
粲米稱為「毇粲米」或「粲毇米」,應該是因為禾黍米加工至毇米,已到極為精細的
程度;而稻米加工至粲米,精細程度亦屬頂級,故兩者可以等量互換,遂有此稱。
附帶提一下,《九章算術‧粟米》還載有禾黍的另外一種加工糧,即所謂「御米」。
「御米」無疑是當時最為精細的禾黍米,是在毇米的基礎上繼續加工而成的,8斗毇米
可得7斗御米。
「米」冠以「御」字,表明它屬於王膳,只有君王才能享用。
《續漢志‧百官三》曰:「導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則漢代更是
設專官來負責舂御米之事。清人段玉裁注《說文》,於「粲」字條曰:「禾黍米至於
侍御,稻米至於粲,皆精之至矣。」這個理解思路頗有啟發性,但比對不是很恰當。
粲米雖精,普通民眾仍能見到,達官顯貴猶可得而食,其與御米還是有區別的。與
粲米相當的實為毇米。〞
至於煮食方法
秦漢以前大多是三足鼎、鬲上置甑蒸煮
西漢後由於鐵器跟磚灶的流行
改為用釜甑直置灶上煮食
順帶一提,秦漢時代只吃兩餐,就現有文獻,古人的食量非常驚人
秦漢居民口糧數量 單位:每人kg/月
等級 類別 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
粟 米 粟 米
1 大男 38.55 27.29 42.84 30.32
2 大女、使男 25.70 18.19 32.13 22.74
3 使女 19.28 13.64 26.78 18.95
4 未使 15.42 10.92 21.42 15.16
5 嬰兒 12.85 9.10 10.71 7.58
給個參考值
據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的《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口糧定量
共分8個等級,最高者為「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其食雜糧或麵粉,定量幅度為每月
50市斤—60市斤(25~30公斤);其次為「重體力勞動者」,定量幅度為每月40市斤—
49市斤,平均標準為44市斤(22公斤)。
普通城市居民食用米量就已經是特殊重體力勞動的標準,農村吃更多,別再用現代眼
光看古人,古人熱量來源不像現代有大量的油跟糖(秦漢時代這兩樣很貴),
不用幫他們煩惱熱量過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