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羅馬帝國的遺產》讀後感。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2019-08-19 21:56:38
http://0rz.tw/OPxeG
本書是中信新思策劃的《企鵝歐洲史》系列中的第二部,也是我最期待的,它主講的時間
線是五世紀後至第一個千禧年,這是目前華文圈相當空白的一段,對於這方面的中文作品
寥寥可數。
而這是地中海歷史的一段大變革時期,古老的羅馬帝國崩潰了一半,新興的國家帶著不同
的面貌如雨後春筍般的降臨,同時,兩大宗教衝擊著過去的文化。史學界過去稱這是“衰
退的開始”,之後一部分學派修正,稱之為“轉型”、“再融合”。《羅馬帝國的遺產》
的作者克里斯‧威克姆(Chris Wickham),則有自己的一套史觀。
威克姆是英國牛津大學的退休教授,專業在社會經濟史,特別是“古代晚期到中世紀早期
”這個領域,使用改良後的馬克思主義來進行研究與分析。他在本書的引言,即向讀者強
調自己的手法跟目的,建議細讀與參考。作者首先強調,羅馬帝國的大一統讓人忽略了其
實地中海兩岸的各區域的差異性,這在中央喪失權威與連結後立刻浮現在台面,過去研究
者往往輕視了這個部分;其二,雖然之後誕生的新政權或多或少都接收了過去的遺產,但
還是需要將之視為新的獨立個體看待,研究,不該隨意的以繼承國之類的態度面對,也不
該太過事後諸葛的分析,避免目的論的研究。我們將會在書中看到作者怎麼實踐他自己說
的原則。
其實,威克姆在他的書中明顯的向讀者指出,推動整個“古代晚期到中世紀早期”的政治
社會變遷之關鍵,在於“生產工具之所有權,以及產出剩餘由誰占有”(借用一下)。又,
著名的政治哲學家柏克他在《法國革命反思錄》中有句名言:“國家的稅收就是國家。”
因為稅收是一切公共權力的源泉,而稅收的源泉是財產。而在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誕生前,
人類社會主要的經濟還是農業為本,所以,土地的所有權就是所有焦點。
羅馬帝國雖然有著發達的商業貿易,但它終究是建立在農業經濟之下,大量的莊園生產出
多餘的糧食,進行有限的資源交換。但這個帝國的經濟並非現代所想像的資本主義自由貿
易,雖然確實都是私營商人,但需求面大多是由政府來負責,例如軍需、殖民、調配分工
等。真正看起來像是近現代貿易的是由貴族負擔起的奢侈品買賣,但這些很有限,比例也
不大。不過,儘管如此,由於長期的和平跟地中海的規模,還是撐起了一個富裕的商業體
系,羅馬建立了發達貨幣經濟,透過城邦聯合的統治架構,以極少的成本收到了富裕的稅
收,反過來讓政府有餘裕供養官僚跟職業軍隊,撐起帝國統治。
而這些都在三世紀危機之後逐漸崩解。戰亂破壞了商業貿易,損害了貨幣經濟,也導致政
府的收入日益遞減,與此同時,過去的城邦聯合架構崩解,需要越來越多官僚來統治,也
必須建立更多軍團來禦敵,更增加了支出,惡性循環之下,帝國政府不再有能力完成自身
的任務。
作者對於這個時期,非常著力於強調各地區的差異性,帝國是崩解分裂的,過去的大一統
掩蓋了底下的那些不同,現在都逐一浮現。但共通的特徵都是,貨幣經濟衰退,統治者難
以再重新恢復過去帝國時的稅收體系,只能另覓新法來重建統治。
嘗試最成功的是法蘭克人。他們建立了軍功貴族階級,用戰利品獎賞換取忠誠,用土地賦
予將士養活軍隊的能力。查理曼把這套手法玩得爐火純青,他用可以隨時收回的“恩地”
及派出去巡視的“欽差”控制貴族,然後跟教會合作打造神學菁英體系的宮廷吸引他們來
競逐權力,再用不斷擴張而獲得的戰利品做為獎賞讓扈從制穩定。這套體系可以說是所謂
的“封建制度”的雛形,差別在於,王權仍手中握著大量的土地與公共權力。
可惜的是,查理曼的這套體系在他生前就開始出現漏洞,隨著他子孫的內鬨而崩解。諸位
王子為了爭權,不惜把貴重的土地永封給貴族,虛弱的中央,讓他們把重心放在鞏固私人
的地盤,區域化開始出現。雪上加霜的是,維京人跟馬札爾人的第二波入侵,戰亂的破壞
給予了好不容易萌芽的中央致命的一擊。各地的貴族為了自行禦敵,開始修建城堡,它變
成了地方的權力象徵,許多家族甚至拿主堡名字來當姓氏使用,領主權力的根據地就此誕
生。與此同時,領主們開始向領民要求各種義務,諸如參與防務、徵收各種使用稅,服勞
役,要求農民使用公共磨坊並付錢等。這些一系列權利,喬治‧杜比命名為“領主強制權
”。這些原本屬於國王跟官吏的權力的喪失,從公共轉向私人,象徵著“封建制度”的開
始,也是本書描述的時代的結束。
總而言之,統治者必須想辦法從臣民手中獲得稅收,當他沒有辦法直接徵收而必須透過代
理人,且須付出極大成本時,其權力基礎就不可能穩固及強力。威克姆指出,土地所有權
的擁有(生產工具)及貨幣體系(產出剩餘)的存在則是其中的關鍵。做為明顯對比,即是同
時期的東羅馬(拜占庭)與阿拉伯帝國。
與西地中海不同,東部遭受的戰亂並沒有導致嚴重的貨幣經濟崩潰,當地的自由農受到莊
園地主的侵害也較少,而君士坦丁堡得天獨厚的地利更是維持著相當程度的貿易,讓東羅
馬始終有相當程度的稅收維持官僚與軍隊。阿拉伯帝國接手了波斯帝國以及拜占庭東部領
土,都是擁有古老的商業傳統跟稅收體系,之前的戰亂損失很快就恢復,阿拉伯人也順利
地接收,他們用稅收供養軍隊,駐紮在城市維持統治,然後再打造官僚體系加以監督。是
以,不論是拜占庭,或者是阿拉伯政權都沒有出現西歐那樣的權力破碎化的現象。而相同
的道理,中世紀之後王權能夠逐漸復甦強大,也是基於對於稅收跟土地的爭奪取得優勢所
致,英格蘭就是一個例子,作者有略述,但這已經是本書範圍之外了。
影響歷史流向的因素當然還有很多的要件,例如最近新出且剛被翻譯《羅馬的命運》,講
述的就是氣候與疾病所可能產生的後果。不過,做為一位經濟社會史家威克姆把重心放在
自己的專業上倒也無可厚非,本書的書名是《羅馬帝國的遺產》,講述這份“遺產”為何
是主旨之所在。在閱讀中,可以見到作者一邊敘述史實,一邊分析與討論,並不時引用考
古成果,充分展現自己的學識。只是坦白說,威克姆的文筆並不是太好,舉個例子來說,
本書的因為涉及時間長,架構大,所以要分成許多章節,而某些主題又互相有關,作者在
處理這部分的時候,時不時加上“見第幾章、之後第幾章再談、下文再述”之類的提醒讀
者,但頻率之高有時讓人覺得厭煩,倒像是上課時老教授的嘮叨,不是一個好的閱讀體驗
。除此之外,威克姆想表達的中心思想倒是很清晰。
本書的厚度有點嚇人(不過這系列其他幾本似乎也沒好多少),那是因為充滿了作者的心血
,對於有心研究此段歷史值得反覆閱讀再三,尾末精選的推薦書單也是非常實用。個人覺
得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這本《羅馬帝國的遺產》是不容錯過的。
新思這次的翻譯也沒什麼好挑剔的。要說問題嘛,大概就是這個系列都存在的,它把原書
地圖拿掉了。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9-08-19 22:14:00
讓我想起東漢帝國的瓦解,也跟這裡有很多相似之處
作者: pths40 (浪費時間)   2019-08-20 00:55:00
作者: AGODFATHER (今天不打球)   2019-08-20 10:02:00
多謝分享
作者: xflies   2019-08-20 17:52:00
這位作者好像非常推崇大一統帝國、官僚統治制度?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滿狗屁的)   2019-08-20 18:34:00
作者: discoveryray (chih)   2019-08-20 19:29:00
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