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j44 (YY)》之銘言:
: 1990年代,台灣政府為了發展台灣經濟
: 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航空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
: 當時全台灣都沒有受到金融風暴影響,可以說是前景看好
: 亞太營運中心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在1993年間提出,時任經濟部部長
: 蕭萬長採納了這個想法,並將「推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做為接下來幾年李登輝政府
: 的經濟政策主軸與口號。原本政策上制定推動的時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1995年至
: 1997年,第二階段為1997年至2000年,第三階段則從2000年開始;三階段的目標分別是改
: 善台灣經濟體質、調整經濟結構,並在2000年成為亞太營運中心後繼續鞏固這個地位[3]
: 。但由於之後的政黨輪替和國際情勢的變化。
: 所以當時台灣的政府並非沒有遠見
: 但是想問一下,台灣如果成了中心,是不是就沒有新加坡,韓國這類大型經濟體的出現
1.韓國人口是台灣兩倍,土地是台灣三倍
那請問是要怎麼出現不了大型經濟體?
2.新加坡基本上是和馬來西亞共享資源
要看新加坡必須加上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gdp約等同台灣gdp
那請問是要怎麼出現不了大型經濟體?
: 謝謝!
鬼扯的
1.當年東亞比台灣還大的經濟體很多個,現在也是
少說有日本,韓國,東協(台灣的gdp約等於馬來西亞),甚至中國
那個國家會有錢不賺讓台灣賺?
2.地理環境也不是真正的中心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相當重要的航道,
要往返太平洋和印度洋必然不可能閃過馬六甲海峽
但台灣海峽不是,
頂多只是日韓等國的交通要道而已
3.航運方式改變
以前的海運是需要選擇某一個中繼點當作貨輪集散地
但現在有gps技術就不需要了,貨運公司可以隨時追蹤貨輪位置
也就是這科技的出現讓高雄港吞吐量沒以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