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國發生天安門學運。當時中國形式上的執政黨領導人是總書記趙紫陽。
1990年台灣發生野百合學運。當時台灣形式上的執政黨領導人是主席李登輝
趙紫陽算是同情天安門學運的中共派系。但是最後學運失敗、趙紫陽也被鬥下台。
李登輝算是同情野百合學運的國民黨派系,最後學運成功,李登輝繼續主導台灣的政治改
革。
一成一敗有很多因素,政黨體制、政治文化、國際影響...。不過在影響性最大的執政黨內
組成態勢因素而言,當時趙、李的勢力都不是定於一尊,毋寧說反對派的勢力其實略大於
這兩位「開明派」。趙、李也不是完全不懂政治操作。所以,思來想去,發現有個國、共
當時的黨內態勢「差異」:
國民黨內在主席之上,至少沒有太上皇之類有力元老(沒力的元老不足為懼),宋美齡也
沒有當太后垂簾聽政的影響力。所以李登輝運用政治操作,不讓黨內反對派集中力量鬥倒
他。
但是共產黨內當時依然有鄧小平這位威望比趙紫陽還高的太上皇般的元老存在,而鄧小平
對學運則是厭惡的(厭惡的程度依照學運的時間長度越來越重),所以李鵬等強硬派如果
爭取到鄧小平的大力支持,則就有對抗同情學運的形式上黨魁的本錢,將趙紫陽鬥下台。
所以除非當時中共黨內的開明派與學運份子更加忍耐、更加願意接受用更慢的速度推動
政治改革,換言之就算一開始人民日報秉承鄧小平的意思定性學運是動亂,也就忍了,
搭配趙紫陽訪問朝鮮回國後兩次肯定學運是愛國運動的亡羊補牢舉措後,就主動解散,也
不要求推翻人民日報對學運的動亂定性,畢竟這是鄧小平的意思。
在五月上旬,學運當時至少爭取到了在校可以暢所欲言的態勢(這是言論自由的基礎),
至於新聞自由的開放辦報、更別提一絲一毫的民主改革等等訴求,那也是當時先不堅持、
等以後(比如熬到鄧小平逝世)再說!先別惹鄧小平「更加」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