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對後金的薩爾滸之戰是雙方交戰之早期的關鍵會戰之一,
明軍於此戰的慘敗,不僅使其失去諸多精銳將士,更使兩國交
戰的攻守態勢開始產生逆轉。
就結果來說,採外線圍攻策略的明軍被激動強力的後金軍採
內線策略給擊敗。以下探討明軍此拜過程中各路將領臨戰對策
。
西路軍杜松於渾河岸分兵兩路,先率精銳步兵輕裝進攻後金
營寨,致後來為後金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問題是,當杜
松過河攻寨發現後金援軍來襲,決定不過河回防而加緊攻寨。
此決斷是否優於盡快回軍會師者?
北路軍馬林獲知西路軍敗且後金軍襲來之際,不顧部將勸阻
而將所部一分為三組成犄角據守,結果又被後金軍以優勢兵力
各個擊破。問題是,倘馬林所採乃收縮兵力抱團抵抗,會是更
好的對策嗎? 畢竟自明軍分兵四路向心進擊之始,各路個別的
兵力均低於後金者。因此倘馬林合軍一處,仍不免為優勢兵力
的後金軍所包圍。那麼,能比分兵堅持更久而等來援軍嗎?
東路軍劉珽之敗主因被後金軍持杜松令牌誘騙進軍而分兵,
導致輕裝急進的精銳先入狹隘處被剿滅,然後餘部在背後金
軍以優勢兵力擊潰。看來關鍵在於劉珽當時有否能力識破後
金喬裝者,否則即便未分軍急進,後軍仍有優勢兵力圍攻之
,其結局似乎也只是能堅持更長時間? 如此,本路軍之命運
,繫於南路李如柏趕否援以及能否及時來援。
南路李如柏部出兵最晚,其可議者在於,倘李部非如史實
自行逃遁而是救援東路軍,有否可能及時抵達?
最後本次會戰統帥遼東經略楊鎬,其被批評關鍵有二,其
一未能頂住朝議而強令明軍於大雪和糧餉不足以及兵力未齊
(劉珽曾進言等其南方它部會齊再出兵)之下出兵,其二在大
嘴通知後金大軍發兵之期。
就第一點言,以當時情勢,楊鎬頂住朝議而言齊出兵的可
能性如何? 其二,倘其未主動對後軍洩期,明軍能得到那些
優勢? 對改變史實有多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