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3783/page2
https://www.newtonproject.ox.ac.uk/view/texts/normalized/NATP00282
牛頓擔任鑄幣局局長時最為人所知的是他是「英國實質進入金本位的推手」,然而推動過
程並不順利。1696年,英國政府公信力破産,人們紛紛拋出銀幣換取黃金以保值,為了穩
定民心政府不得不再次鑄造和發行新貨幣,以增加市場中的銀幣數量。
鑄造新貨幣的方式成了政府官員爭論不休的議題,最後採取保民派的意見,仍然以白銀為
貨幣本位,且對人民所擁有的黃金進行保值。然而,先前人們已拋出大量銀幣讓英國國內
白銀存量大為減少。牛頓想盡辦法,甚至提出將貴族王室家中銀器拿來鑄幣的建議,最後
仍然沒有足夠的白銀。
遇到窘境的牛頓,開始重新檢討方向。他研究其他國家的例子,認為應放棄銀本位改採金
本位,於是在西元1717年向內閣遞交了一份調查報告。報告中分析了當時歐洲各強權的金
銀價格狀況:西班牙對於黃金的需求是遠高於英國的,但是卻因為與殖民地有大量的貿易
,若遇到白銀短缺時,仍能與內陸國家交易維持穩定。法國在當時對於貴重金屬有很大的
需求,且對於金銀互換的比率有著良好的控制,法國為了國內的貿易穩定,將金銀的貨幣
利率維持在穩定的狀態;荷蘭則是因海外貿易更加倚重白銀,阿姆斯特丹銀行規定,儲存
金幣所需負擔的保管費高於銀幣的保管費,等於鼓勵國內使用銀幣。足見當時各國當時對
於兩個貴重金屬不同的倚重。
報告的最後,牛頓指出在英國幾尼金幣價值太過被高估了,需要貶值,並且讓銀幣升值。
牛頓的意見雖遭當局採納,但卻改變不了社會當時對金幣的偏好。牛頓轉而希望內閣能重
視黃金,並對黃金進行國家統一定價。終於,1717年,英國議會通過決議對黃金進行國家
統一定價,讓幾尼的價值減少到21先令,並在1821年終於結束白銀的貨幣化,進入法定金
本位。
但其實真正讓英國進入金本位的推力並非是對黃金統一定價,或者說,至少這並不是牛頓
的本意。黃金對白銀的固定匯率才是最大功臣。當兩地匯率不同時,投機客便有套利的機
會。當時亞洲黃金對白銀的匯率大約為1:10,而歐洲的匯率為1:14。此外,當時亞洲對
白銀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因此投機客在歐洲將黃金換成白銀運到亞洲以換取黃金。假設一
個投機客將1盎司黃金在歐洲換成14盎司白銀,再運到亞洲換取14/10盎司黃金。套利後
,原本1盎司的黃金增加了2/5盎司。
不過,在黃金白銀不斷運進運出之下,歐亞兩地的匯率最後會相等,投機客也就沒有套利
的機會了。然而,在英國的固定匯率下,投機客「永遠」都可以套利。一旦投機客的套利
使白銀對黃金匯率下降,掌管貨幣的牛頓便會鑄造更多金幣讓匯率再上升到原本的法定固
定匯率。投機客不斷投資,牛頓就不斷鑄幣。周而復始之下,英國市場上的金幣越來越多
,本來就偏好使用金幣的人們也越來越習慣以金幣為交易媒介。
除了固定匯率及亞洲對白銀的大量需求外,1703年英國和葡萄牙簽訂的梅休因條約(
Methuen Treaty)也在此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此條約打開了兩國貿易市場,英
國得以低價收購葡萄牙所產的葡萄酒,並出口大量羊毛及毛織品,創造極大的貿易順差,
大量的黃金也因此由葡萄牙流入英國(當時最大的黃金出產地──巴西,為葡萄牙的殖民
地)。因此牛頓之所以能順利地鑄造大量金幣可以歸功於葡萄牙大量的黃金供給。就這樣
,雖然不在牛頓的預料之內,英國進入了實質上的金本位,而牛頓無疑也成了英國進入實
質金本位最重要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