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轉載非新聞網站之新聞,否則視為廣告處理,內文須包含新聞作者及日期)
內文:
作者:賴以威 2015.03.27
「居住公平正義」相當主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超‧級‧不
‧公‧平。打比方來說,現在的房價就好像下班後去買雞排,老闆炸好雞排,撒上一層胡
椒鹽,親切地問你要不要加辣?
「不辣,謝謝。」
「好,這樣是三百元。」
抽油煙的風閃聲響,讓你懷疑自己聽錯了
「不會太貴嗎?不過就是一片雞排……」你怕對方生氣,音量逐漸變小。老闆沒動怒,笑
笑地回答:
「哪會,現在大家都這樣賣啊,你在這條街上找不到300元以下的雞排了,趕快結帳,還
可以打你9折。」
「偷偷告訴你,未來雞排更貴,你現在買了,等等我忙不過來,你還可以賣給你後面那個
低頭玩手機的傢伙。賣給他400,一轉手就賺100元咧。」老闆的聲音從口罩後面斷斷續續
傳來。
此時,你有兩個選擇,打電話回家請媽媽送錢來市場,承擔投資風險,投入時間成本,加
入這場拿雞排當鬼牌抽的遊戲。
或者,不吃雞排。
必然會有人覺得這譬喻荒謬不合理。我也覺得如此—因為雞排可以不吃,注重養身的父母
巴不得雞排價創天天歷史新高,但睡覺一定得有房子住。
今天,我們討論幾則房價的不合理邏輯,這些邏輯其實都有人檢驗過了,只是這次我們比
照「發文不附圖,此風不可長」的規則,提供數據佐證。數學家秦九韶曾說過:「信知夫
物莫不有数也。」我相信,數據就是事實的相片。
※不合理點一:需求趨緩,房價卻飆漲
民國87年到現在,台灣家庭戶數成長了約200萬戶,於民國100年來到800萬戶(8,042,061
)。這樣的成長有著歷史性的原因。幾十年來,台灣從大家庭逐漸演化為小家庭。民國87
年前,一戶約3.5人,民國100年時僅剩2.88人。可預期的是,當每戶人數萎縮到小孩膝蓋
以下都快沒了,這幾年的生育率又狂跌到僅剩1.16,僅次於香港,未來戶數增加將逐漸趨
緩。
另一方面,蓋房子的人夙夜匪懈,盡忠職守,100年時總屋數約800萬戶(8,018,966)。
假設一個蘿蔔一個坑,大約僅剩2萬多戶人家沒房子住。101、102兩年又多蓋了14萬戶。
現實中有人比較富有,擁有數間房子,因此不盡然每戶都能住上一間房,這相當合理。
但102年全台空屋率高達11%,高達88萬的空屋。有幾間屋子是個人自由,但理論上,作為
使用品,房子只有兩個用途——自住、出租。買了不住又不租,徒讓建材老去,只剩下等
著變廢墟一途。莫非養電子雞的風潮重新崛起不流行,如今升級為養廢墟了?
88萬空屋龐大到有點難想像,提供各位一個參考點:台北市102年的屋戶總數,差不多也
是88萬戶。換句話說,台灣養廢墟的這股風潮,快能養出一整座台北空城了。
這背後的原因很清楚,房子不再是一項「用品」,變成一項投資商品。
※不合理點二:買一戶房子的代價太高
最近有一種說法是,「年紀大的人工作久,現在年輕人又不認真,因此年紀大的人有多幾
棟房子是合理的。」
我絕對無意挑起不同族群的對立,的確有很多長輩的工作態度是相當值得學習,工作比久
也是真的。不過,我認為比起個人,大環境的影響更為劇烈。我們可以看看第二個數據—
房價所得比=房價的中位數/一戶每年可支配所得的中位數。
我很喜歡這個衡量指標,分子、分母都是以金錢為單位,相除後除掉了財富、物價受到環
境的影響,可以跨時空比較,還有一種比較浪漫的詮釋: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得到一棟房子
。美國網站Demographia 做了很多房價所得比的分析,定義出合理的房價所得比小於3.0
(affordable),高於5.1為「嚴重付不起(severely unaffordable)」。我找了一些台
灣城市,和國外都市的比較:
提交
這項表格充分顯示出台灣的高房價與國際化。台北市(15.01)、新北市(12.81)為什麼
不列入評比,是因為他們在所有調查都市中僅次於香港(17),高出第二名的溫哥華(
10.6)一大截。
房價所得比通常會被形容成「不吃不喝多少年」,其實有點難以想像,不如考慮更實際的
狀況,假如父母幫忙出了2成頭期款,再跟一般人一樣每個月拿一定比例的收入出來好好
繳貸款,銀行又大發慈悲不收利率,幾年內可以還清貸款呢?
以台北市來說,現在跟10年前各自得花上18.8年和18.2年,好像沒差很多。但這是因為,
實際房貸都有例如20年、30年的上限所致。真正的差別在每月繳房貸的比例。
當今在台北市購屋的人們,貸款負擔率高達64.36%,十年前只有27.22%。用10年前的貸款
負擔率搭配現在的房價,還清貸款的年數暴增到55.8年。運氣好一點,孫子上幼稚園時可
以跟他說:「爺爺終於沒欠錢了!」
我認為就算當下的台灣年輕人真的是「草莓界的黃金世代」,但沒競爭力的程度有嚴重到
得多花37.6年的努力,才能擁有一棟房子嗎?差點忘了說,開口閉口房子,沒講清楚平均
房價對應的是怎樣的房子。以大安信義中正區為例,標準住宅是屋齡25年的28.87坪5樓某
戶。換句話說,房仲的廣告應該這樣講,都市精華地段,中位數收入家庭每月64%貸款,
18.8年,即可擁有,25年中古屋。
※不合理點三:看房眼光與10年努力,前者貢獻較大
最後,我想聊一下各位「錢」這項物品。各位認為,錢是幹嘛用的?
我的理解是,古代人分工合作、以物易物,用我獵到的山豬換你種好的稻米,每個人專注
在自己擅長的工作,讓整個社會過得更好。錢是在這種前提下發明,讓以物易物變得更簡
單的產品。一切的努力都先轉變為錢,再從錢轉變為其他需要、想要的事物。
投資的本意也是如此,藉由將自己的儲蓄投資給需要的人,讓他們去做有意義的事,間接
幫忙整個社會進步,然後分享進步帶來的獲利。有人認為房子是同樣的道理,也是投資的
一種,是靠眼光、靠儲蓄,正正當當賺取財富。
我的疑問是—看房的眼光,對社會帶來了怎樣的進步?從金額來衡量,這絕對不是小小的
貢獻,是等效於一般人工作數十年的貢獻。先前PTT八卦版有篇文章提出了這個論點,將
房地產與鴉片類比,我認為非常值得一讀。
回到一開始的買雞排例子,要是每個人都去排隊買雞排,還會有攤販肯賣紅茶、賣滷味嗎
?買了後也開起自己的雞排攤的人,原本工作誰來做呢?這一來一往對社會貢獻的抵銷,
還會是正的嗎?
雖然這樣說,我認為倒也不用一昧抨擊炒房投資客,他們終究只是順從驅利的本性,少了
些對他人設身處地的關懷。與其苛責這些人,我想不如把焦點回歸到政府上。畢竟,這也
只是我們能做的。
我們按時納稅,投票選舉,就是希望能建立起一個政府,它能夠制定一套規則,避免不公
平正義的事發,讓整個社會能隨著時間,每個人都過得越來越好。
這些,是現在的政府做不到的。
連結:
http://www.cheers.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453&nid=5112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