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公寓,透天,別墅,四個概念的住宿單元,
台灣社會大多討論的是價錢,CP,保值,交通位置,加上聚落的社會身份
這點跟歐美還是不太一樣,歐美除了投資客較重視上述這些條件外
一般自住者會思考自己期待的生活形態,品味,自我實現,家庭關係與興趣
喜歡園藝生活的人在乎擁有自己的花園
喜歡閱讀的人設定自己的居住空間有足夠大小與安靜的書房
喜歡廚藝生活的人會希望擁有偌大的廚房與客廳
喜歡聚會的會追求室內外公共空間
喜歡家庭生活與小孩子互動的會要有一間大草原庭院的房子
歐美人比起台灣人更重視人生的品味與價值,居住也在反應這點差異
所以多數歐美人對居住單位的選擇,多了些自己的生涯與品味概念
這也會讓居住美學與住宅風格跟著改變
對於大樓,透天,別墅,公寓,多數台灣人討論的是房屋條件
卻不是思考自己的人的居住主觀需求,
這也反應在室內設計與裝潢,歐美多數房子有主人的風格
所以他們不需要花大錢的裝潢卻可以有很有味道的房子
台灣就是一堆複製的所謂潮設計潮裝潢,但看不到主人的靈魂
歐美找一間適合自己的房子,台灣人找一間社會公認有價值的房子
即使空間不適合自己,沒關係,我改變自己配合房子空間單元
於是有靈魂的委屈配合沒生命的房子下去改變,這也滿弔詭的
我還是覺得,房屋取得除了物件價值外 , 居住美學與人生品味要合併思考
才能找到一間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