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版友的推文,跟一些其他推文中的疑惑/分歧,
加上報告內的數字超過對過去其他報告的數字(+預期增幅)的認知,
所以去確認了一下原報告中關於財富的定義。
此報告(應該)是原新聞中提及的
Credit Suisse: The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1
下載頁面見下
短址:https://tinyurl.com/kwymwy58
原址:https://www.credit-suisse.com/about-us/en/
reports-research/global-wealth-report.html
另外此報告還有附上 databook
https://www.credit-suisse.com/media/assets/corporate/docs/about-us/
research/publications/global-wealth-databook-2021.pdf
(btw 希望有更多媒體能夠習慣附上基本的參考資訊跟引用來源)
多數的財富/資產報告,
其中的 Wealth/Asset 指的是可投資資產(Investable assets)。
畢竟這些報告通常是要拿來給各方投資人了解跟比較各市場間的「可流通」狀況,
所以基本上都是指淨資產(要把負債扣除),
且通常會排除自住不動產(Owner-occupied homes)。
像是中國信託與與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製作的「2020 臺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
短址:https://tinyurl.com/3wbttryy
原址:https://www.pwc.tw/zh/publications/topic-report/assets/
2020-hnwi-asset-wealth-management-report.pdf
就有定義「可投資資產」為:
個人投資性財富(具備較好次級市場,有一定流動性的資產),
包含個人的金融資產和投資性不動產。
(1)金融資產:包含現金、存款、股票(上市櫃公司流通和非流通股票)、
債券、基金、保險、透過國內金融機構進行的境外投資、信託、黃金、
創投基金等;不包含自住不動產、非上市櫃公司股權及耐用消費品等資產。
(2)投資性不動產:指為賺取租 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具之目的而持有之不動產,
需扣除掉負債/貸款餘額後,計算該資產之淨值。
不過新聞中提及的這份報告,
Credit Suisse: The Global wealth report 2021
在 21 頁有特別提及,這份報告所使用的會把自住房屋包含進去
One reason why other wealth reports report lower numbers is that they
cover only "investable assets," which disregard owner-occupied homes.
We use a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of net worth that encompasses both
financial assets and non-financial assets together with debts.
大概是這樣 FYI
////
另外雖然因為模型不同,這些財富報告的內容多半不能直接做報告間互比。
但我們大概可以猜測一些數量上的端倪是
在中國信託的報告中
高資產族群定義為可投資資產 100 萬美元,大略是 2800-3000 萬新台幣,
台灣可投資資產的高資產族群在 2020 年推估達 41 萬人,
佔台灣總人口的 1.8%,推估成年人口數的 2.1 %,
且過去四年平均年增率約 9%。
資產規模則是年增 13%,推估達總值 25.8 兆。
人均達 6300 萬新台幣,且資產膨脹速度超過人數帶來的增量。
而 100 萬美元也是常見的財富分群門檻。
若把瑞士信貸報告中的自住房地產加進來的話,
台灣資產達 100 萬美元門檻的有 71.3 萬人。
也就是說,或許有約 30 萬人的手上可投資部位不及 3000 萬新台幣,
約佔總人口的 1.3%。
這些人可能是高資產族群的潛在未來對象,
又或者是單有房地產卻缺乏現金流的紙上富貴。
大概是這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