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通勤族阿,我是永遠的通懶族。
就策略面來說,通勤單趟超過30分鐘,已屬下策。
簡單來說,
1. 交通風險
2. 時間與體力消耗
3. 費用消耗
4. 隱形成本
以上累積三到五年以上,會造成同一人的重大分岐。
人流跟錢流的角度來看,
足夠優秀的學經歷已經引導自然人流動至某區域;
足夠優秀的經營能力已讓上市櫃公司法人流動至某區域。
某特定自然人,卻將資金與時間資源逆著趨勢,逆向投資。
吾未見其明。當然,親情跟地域性或許是因素,
但不是構成好策略的決定性因子。
就個人實操經驗來說,
以通懶族五到十分鐘到公司的角度購置的房產,
或是想購置而未購置的房產,過去十年回測結果,
新北,竹北,台中,台南。
無一例外,全數大賺,最低標準是翻倍。
1. 交通風險
無需多言,台灣交通意外一年死亡人數超越八二三炮戰全體死亡人數。
2. 時間與體力消耗
每天通勤時間如果能從一百二十分鐘壓低到二十分鐘,
省下的時間,善用可以造成顯著差異。
可以加強技能或參與社群,我個人曾五年內提升年薪三倍。
另外強烈建議別小看工作強度,特別是科技業。
3. 費用消耗
車子消耗,高鐵費用等等,算你一個月一萬,方便計算。
人們常不把月費用當一回事,卻把房價過分當一回事
若從每月現金流的觀點來看,
一間市價一千萬的房子,貸款八百萬
等效於每月需三萬元 (青安寬限期月需是一萬七千,利率 2.5% )
每月一萬元將等效於270萬的房貸,
將大幅壓縮你寶貴的舉債跟槓桿能力。
若用青安寬限計算,太可怕了。
青安寬限每月一萬七的現金流可以橇動高達八百萬的資金長達五年。
結果你拿一萬去買車票,付油錢?
這裡講的槓桿可不是期貨或加密貨幣合約裡面的那種槓桿,
而是每人終其一生唯一一次,限時限量,由國家給予的
社會福利等級的超低利率,且無維持率的
足以無差別撼動全國房市的超優質槓桿。
這種理財中的超級英雄般的能力
確定要拿去買車票,付油錢?
4. 隱形成本
好的策略必須抓住本質
有人說繼承即可,我躺平。
或是我租屋跟等社宅即可,我躺平。
亦或是地上權的房子。
這些說法都沒有抓到本質,穩定長久的戶籍。
國家要分配各項資源給自然人,初步依據是戶籍。
有戶籍才有學籍,這需要提早佈局,起碼三到五年以上
當地貢獻的GDP比例往往會反映在當地的房地產價格上
或者你也可以說在某些地區貨幣貶值的速度特別快。
資產增值跟貨幣貶值,或許可以很粗暴地看成等效。
有戶籍,才有學區跟增值。
才開始結束場外排隊,進入市場內開始與他人搶奪資源,
就是這麼簡單。
當然也可以買非工作區域房產取得增值,但如果您長期下來是聰明且勤奮的人,
都已肉身投入某地區(請自行帶入貴公司區域),您卻不投資該區域自住房,
這邏輯或許是考慮到地緣性,但戶籍跟學區的取得,需要更有遠見。
肚子餓了,有空再談頭款從 [0,200] 區間內,各階段的策略。
其實很簡單啊,只要認知到位,比高中數學簡單多了,
執行力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