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業時代結婚率高,生的也多
是因為早年物質匱乏,生活大小事都得要自己動手來做,忙都忙不完
夫妻倆成立家庭後,就可以分工合作
一個在外耕田,一個從事家務
兩人合力可以產生效率,比一個人單打獨鬥來得強
試想
你今天在外耕田一整天,疲憊的回到家裡
結果衣服都沒洗、水缸也沒水、也沒有柴
你還有時間力氣洗衣煮飯嗎?
反之如果你選擇做家務,那田裡怎麼辦?
這時如果今天有一個女主人在
她就可以做這些家務
讓你專心農忙,她也可以取得經濟收入
而小孩子呢,就是員工的概念
生下來也不太需要教養
只要手腳健全,很快就可以幫忙農活,貢獻產值
生越多,生產力就越高
而且還可以養兒防老
小孩子就是股票基金保險的人格化載體
有一堆小孩,下半生不愁了
所以農業時期婚生率高,說穿了,也只是謀生存的手段罷了
一個人多勢眾的家庭,就是一個有戰鬥力且關係緊密的群體,而且還可以養兒防老
生一堆就是那個時代背景的最佳解,也不是多高尚的理由
到你我爸媽的年代
台灣已經轉型為工商服務業
人們選擇去公司工作賺錢
賺來的錢買洗衣機、電冰箱、冷氣、自來水、瓦斯、電
科技進步讓人們獨自一人也能生存
已經沒有必要組團了
但父母們還是會婚生,也只是因為傳統觀念在作祟
他們才剛從農業時代脫離出來
生兒育女的傳統觀念還是極強
所以父母們為符合「社會期待」,還是會婚生
但結婚率已明顯下降,生育率降得更多,生一到兩個就差不多了
而你我這輩
傳統觀念更加淡薄
人們會婚生,是追求「自我實現」這種比較高等級的精神層面
但這畢竟是少數,現代有太多值得追求的東西了
所以婚生率低落原因就在這
婚生根本毫無經濟誘因,只有風險跟成本而已
如果不是為了自我實現
那小妹我還真的想不出婚生的理由
SO......
重點還是誘因問題
只要給人們足夠的誘因,人們就會想生育了
而且這個誘因,他的效益必須遠高於生育的機會成本及潛在風險
但說真的,生育的成本風險真的高到爆
我也想不透政府有什麼理由,必須付出那麼高昂的代價及成本
就只為了讓不想生育的人們去生育?
會生的,就是會生,管你有錢沒錢,他們本來就打算婚生
不會生的,就是不會生,他們本來就不打算婚生
風哥曾經說,人魯障礙多,其實生育也一樣
不想婚生就是不想婚生,他們就是沒有婚生的打算
大部分的人不會想去做一個成本高風險也高的事
什麼房價物價低薪什麼的,哪來這麼多藉口跟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