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evety (番茄)》之銘言:
: 偏偏有些人總覺得這樣的個性是一種錯誤,
: 推敲著是家庭還是教育問題,
: 家裡甚至自責的說是不是教育出了錯,
: 明明沒什麼大問題,明明愛也沒少,為什麼我這麼討厭和別人相處?
: 我只覺得這是個性的一種,沒什麼好爭論的,
: 這樣的個性我也接受,沒什麼,人有百百種,肯定有一種比較冷漠,
: 但被當成一種錯誤,就覺得不是太好,
: (特別是有人試圖想改變你的時候,實在滿煩的,何苦干涉?)
: 為什麼這樣的特質要被當作一種該被矯正的錯誤?
: 為何人人都熱情才好?
: 為何要對交往有興趣?
我們的教育環境,為了避免分數有爭議,
考試的時候選擇、填充、是非這種有明確答案的題型佔多數。
長年上學的結果,難免有些人的思考邏輯變成凡事總有個正確答案,
如果你告訴他某件事是有兩個互相矛盾的解釋,卻又都是對的,他會非常不安。
而他們認為對的事物,就會理所當然地把它強加在別人身上,因為「那是對的」。
但是事物的對錯,是因價值觀而異的,所以這樣的人,
也會附帶地把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到別人身上,有時候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 我如果不想和對方吃飯逛街看電影,分享生活分享心事,分享大小有趣的事,
: 那為什麼要交呢?交往了也只是帶一個巨大障礙物,
: 放在房間裡占位子,對方也不會幸福。
: 就只是個性而已,有什麼好不能接受的?又為什麼要改進?
: 作為自己的一部份,卻被覺得是種缺點,覺得心裡糙糙的,到底有什麼好不接受的?
建議原po可以想想,對方的價值觀和你不同,你又何必糾結在他所下的結論上頭呢?
對於生活,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也都有承擔其結果的義務。
如果你的選擇,帶來的結果是你覺得ok的,那就好啦!
只是對方和你不一樣,他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因為他要的也不是這樣的結果罷了。
分享一個我的經驗:
年初我到新莊參加研討會,路上遇到一個人在傳教,遞給我一張DM,就開始講解。
我走在路上被攔下來,習慣是會聽完他們說的話再回應,
所以我就聽了大概五分鐘關於DM的內容,
講完他問我:「你是做什麼的?」
我說:「我是做安麗的。」(不是梗,是真的……)
他說:「蛤?」
我只好說:「……你有聽過安麗嗎?」(是你逼我的>"<)
他露出很不屑的表情說:「幹嘛要做那個,為什麼不好好上班?」
我問他:「你知道我跟你(指),有什麼不一樣嗎?」
他一臉茫然地搖頭。
我說:「我們信仰不同,我沒有批評你的信仰;我們職業不同,你沒有尊重我的職業。」
我覺得人際互動,最常說出口,卻最難做到的,就是互相尊重。
建議原po,你就尊重對方「不尊重你」的權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