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只要是推薦蘋果的產品,都會被冠上果粉的歪名而很難理性溝通,
但還是想用聽音樂的角度來分享一下HomePod,
這裡就不談是否夠智慧,或是只走Airplay太封閉的問題。
因為不會在PTT置入圖,圖文版就請移到mobile01看看:
https://tinyurl.com/y4ejdxns
。
之前將我房間音響組合(新品約2萬5左右)的擴大機U1s賣掉,
換了一顆HomePod,真的讓我吃驚連連。
這二週都是房間客廳搬來搬去的聽音樂,
打算再買一顆放在流理臺(我客廳廚房連在一起,用餐桌當電腦桌工作),
當作背景音樂來聽,一方面也能玩二顆HomePod當立體聲試聽,
讓我有時間考慮是否砍掉發燒音響轉戰高階耳機。
所以趁有空就認真評一下單顆HomePod聽音樂的心得,
特地把電視移開認真的是聽了一晚!
因為我寫心得通常都非常長,因應網路閱讀習慣,我先把結論寫完:
+如果你主力是聽 DrumNBass / Post-Rock / Jazz,
這價格你會聽到讓你吃驚的低頻處理,尤其Bass的下潛能力與品質太棒了。
+如果你想簡單(或是環境關係)就聽到一個有音場的寬度與深度,
單顆HomePod就做得到很不錯的地步,
尤其那種包圍感(但沒有誇張到連後面都有聲音的程度)很多音響組合都沒法輕易做到。
+如果你的音響環境很糟,無法為發燒音響調整聽音樂環境,
HomePod的自動因應空間調整非常厲害,
這就是為什麼某些人買回家聽,會覺得比發燒音響好聽的原因,
因為音響環境會大大傷害發燒音響的體驗。
|如果你是以近場聆聽為主的話,HomePod的音場包圍感享受不到,
但在近場小音量下,HomePod仍然能保持音樂的完整度,
樂器人聲仍然清晰,厲害的是低頻還是非常足夠。
|如果你主要聽流行樂跟搖滾樂,那要看你聽的專輯錄音傾向為何?
在足夠堅硬的桌面,共振處理後不明顯的狀況下,
HomePod應該算是低頻比較多,但仍在三頻平衡的範圍裡。
因為一些流行樂會把低頻錄得很厚(因應一般市場都用很爛低頻不足的耳機跟喇叭),
在HomePod的低頻表現會覺得肥大,但如果錄音很嚴謹的專輯,我自己是覺得低頻非常棒。
-如果你是非常講究樂器定位,那單顆HomePod就會打回單顆喇叭的原形。
雖然它透過多喇叭營造出音場的寬度與深度,但主樂器跟人聲仍然都是集中在中央,
最多就是往左一個喇叭,往右一個喇叭的那種小定位差別而已。
-如果你非常講究弦樂的話,失望度應該會比較大。
但這一點對萬元喇叭是有點要求過分,
因為不少二三萬的喇叭,弦樂的真實度其實也不高。
-如果是聽動漫配樂或是女毒的話,
HomePod的音色就有點黯淡無味,口味應該會很不合。
。
若你要去試聽HomePod,最好是找HomePod背後有牆的賣場,然後往後退幾步來試聽。
推薦幾首我覺得HomePod表現滿好的曲子當參考
> Leo王 - 陪妳過假日 feat. 9m88
鼓聲的份量錄得剛剛好,節奏棒又有9m88的嗓音。
> Cassandra Wilson - Sky and Sea (Blue in Green)
整張專輯 Traveling Miles 其實都很適合,
溫柔下沉的BASS,Cassandra Wilson包圍的嗓音,
我甚至更喜歡用HomePod(對比我的AE-1)聽這張專輯。
> Explosions In the Sky - Your Hand In Mine
後搖的吉他鼓聲音牆,那種包圍感真的滿棒的。
PS. 最後補充 - 對於古典樂跟嚴肅的爵士樂,
若單顆HomePod放在客廳聽音樂,音量是明顯不太夠。
囉唆的心得過程待續。。。
作者:
SONYPS5 (無)
2019-09-10 07:57:00推詳細心得
作者: wadafak (Shunki) 2019-09-10 08:24:00
認真中肯的好文!
作者:
e04bank (上海生姦湯包)
2019-09-10 09:34:00好酷,所以對木耳只買來當音響也行
作者:
a885511 (最猛的那種)
2019-09-10 09:41:00我自己聽 HomePod的感覺有點糊糊的,聲音不夠清楚,是我的問題嗎??
看跟什麼程度的喇叭比,它不是走高解析的不過要到糊的感覺應該不會我猜就會比較大是墊材跟反射問題若在共振很強的桌面 低頻太多太肥 中高頻就會不清楚另外HomePod靠牆面反射 音場比較好 中高音也會更清晰不過我試聽是跟細節超多的AE1比 確實HomePod清晰度不太夠但我的AE-1音響搞起來要13萬左右啊可以參考我mobile 01有照片 三張照片的方式都不錯但背後有牆面反射是最好方式 硬桌面也很重要HomePod基本上對音響沒研究的最友善了買回來 找硬面 靠近牆一放 就算是角落也有好聲音
作者:
aju0921 (pepsisoda)
2019-09-10 10:13:00我在房間放很大聲 外面並沒有跟著很吵 估計是偵測的關係
作者:
flipflap (flipflap)
2019-09-10 10:17:00平常聽習慣genelec了 聽homepod只覺得糊糊的說homepod不糊的 大概沒聽過好喇叭
作者:
leo81814 (阿寶去賓斗)
2019-09-10 10:27:00心得推
我平常聽AE1 Classic不知算不算好喇叭?談音響一定要談預算 一萬的預算你要求要多高?
作者:
a885511 (最猛的那種)
2019-09-10 10:59:00我自己是用10幾年前的b&w zeppelin mini 我覺得解析的部份比 HomePod好不過內建AirPlay 的 HomePod功能上真的蠻吸引我的
1萬的藍芽喇叭 拿去比還要接da 訊號線 電源線的主動喇叭 你有什麼困難啊XDD
用途不同 音色走向不同比較難比HomePod進入困難就是你得接受全部要走Airplay還好我原本環境也是目標全走Airplay 所以限Airplay更好HomePod在音質上最難得的還是低頻的下沉能力跟質感即使AE1的低頻在書架喇叭上已經很棒 但HomePod的低頻非常舒服好聽 只要共振處理好 那低頻非常得有價值更不要說那個自動偵測調音的技術 非常超值聽中高音為主的 應該會覺得HomePod不怎麼樣聲音太抽象主觀 就像拍照有人把銳利化跟清晰分不清很利的音質跟細節很多的音質 很多人也都以為是同一件事anyway 我提出心得 最重要的還是多去試聽
電源上可玩性應該也不差 雖然不能換線 高級壁插加專線聲音應該更好 不過普通user電源都爛爛的實在不好說
作者:
tedshio (å°é•·)
2019-09-10 11:36:00木耳的我買了一點都不後悔
作者: c70192 (I don't care) 2019-09-10 12:08:00
推
作者:
l98 (尋找屬於我的星星)
2019-09-10 12:16:00如果真能當電視音響這塊的話,那就更威了
要綁Apple TV,要不然Mac mini,或是我用小台黑蘋果目前macOS下使用kodi介面 影片是影音同步的
其實純數位來講 電源幾乎可以說沒影響了這種走純AirPlay2的 又不是用真空管推的 我想應該不太可能會有肉耳聽得出的電源品質上的差異而且退三百萬步來講...homepod也不是那麼高級的音響
都聽Progressive House類的EDM的話 推薦買HomePod嗎?
沒聽Progressive House 但如果是以鼓聲貝斯為主 合成器為輔 我是覺得應該不錯我發燒音響Airplay用自己轉CD的AIFFHomepod就直接訂閱Apple Music 測試是Airplay AIFF過去
對有iPhone、Mac,使用它看片或聽Apple music,萬元內是可以入手的!還OK。
我覺得單體不是多高級 量體也不大 改造電源似乎不太划算 我覺得放在墊材跟反射面調整比較合理我比較期待能出HomePod Pro / HomePod mini簡單得到好聲音應該才是HomePod賣點東搞西搞還是發燒音響有樂趣多了
作者: Iluvatar (一如) 2019-09-10 13:33:00
同六樓,覺得糊,當天在三創還聽了Bose Home Speaker500和B&O M5,感覺M5比較好聽一點
作者: ed123123 (ed123123) 2019-09-10 14:14:00
上打10萬
apple 在聲音這塊真的是很強欸 這顆我也覺得很強
第一次用iTunes 就覺得這公司真的有愛音樂的人第二次是用了iPod之後 第三次就是HomePod了
作者:
g5566 (gg)
2019-09-10 15:19:00請問Billie Jean表現如何?
當然不只純數位啊 還有類比放大 除了你是電腦 不然純數位是要怎樣聽XDD
作者:
gonna01 (Six)
2019-09-10 18:28:00詳細耶
作者:
kenk0818 (R-one)
2019-09-10 19:10:00推這篇
想問一下 你們HomePod待機時頂部會熱熱的嗎?
作者:
yuyu4166 (yuyuuu)
2019-09-10 22:41:00推
作者:
cafein (卡菲因)
2019-09-10 23:00:00推你認真
作者:
zxcbrian (zxcbrian)
2019-09-11 01:35:00推分享
作者:
atbhao05 (mxhao)
2019-09-11 01:43:00推一下。一萬多這樣買有吸引力的
待機下微熱狀態 Billie Jean表現不太好低頻太厚 Michael的歌聲太弱 比較典型流行樂錄音看我心得裡面關於Pop的聽感 放在石材面上好一點iTunes不好入手 但當你有上千張專輯的音樂庫加上不同音質混合時 就會知道iTunes強的地方其實上百張專輯後 手動分類檔案夾已經很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