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情報來源】
原網址: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9506
(原始未刪減的網址,未提供者水桶60日)
短網址:https://bit.ly/3Q9BuLH
(若原網址過長時請儘可能提供短網址,反之免提供)
【新聞/情報內容】(國外文章請附上簡單翻譯)
蘋果失去創新動力轉型為務實派 否則面臨公司成長困境
隨著蘋果汽車和擴增實境(AR)產品面臨研發和創新的挑戰之後,蘋果於未來將變得更為務
實。簡單來說,除非蘋果能夠再找到一位類似像賈伯斯的人,否則其必須承認蘋果的
Think Difference文化核心正在逐漸消失中。
我們必須承認,蘋果公司很少是第一個進入新市場的公司。例如:索尼(Sony)隨身聽
(Walkman)先於iPod;Palm和BlackBerry在iPhone之前就進入手機市場;微軟在iPad出現
之前就推出了平板電腦;甚至谷歌(Google)智慧手錶平台也早於Apple Watch。但這不是
重點,重點在於蘋果可以透過技術、軟體和設計顛覆這些產業。
原本蘋果也想將這種精神複製到電動車和混合實境裝置之上,但是歷經多年研究之後,該
公司對於這兩項產品的目標轉變成「少一些革命性,多一些務實性」,為了就是讓產品能
夠真正上市。
消息指出,蘋果AR裝置會配備高解析度顯示器、多個外部相機和xrOS作業系統。其時尚的
設計和強大的處理器應該讓它超越Meta和索尼的產品。但它不會實現產業的聖杯,也就是
配戴一副輕巧的眼鏡就能夠實現真正的擴增實境。目前看起來,這項技術還不存在。
真正的AR眼鏡可能要等到2025年才可以實現,但屆時是否能夠在零組件小型化、電池技術
、鏡頭、軟體支持和製造能力上都達到這一理想,其實還有很多變數,所以蘋果的首要任
務是將AR裝置先推到市場上,並務實面對這一困境。
其次,蘋果汽車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當蘋果在2010年代初期著手研究汽車時,自動駕駛
並不是首要任務。其更關注在設計、電池技術、硬體和軟體整合、以及優質材料方面,期
望能與底特律和特斯拉公司競爭。但經過幾年的開發,蘋果為了實踐明顯的差異化,全力
往全自動駕駛成為目標。
這種雄心壯志很快地就開始傷害了蘋果公司,導致管理層不斷替換、裁員和專案重新配置
。
為了妥協技術帶來的困境,蘋果公司決定擱置了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的計劃,轉向製造帶
有方向盤和踏板等更傳統的電動車。即使有自動駕駛能力,但只侷限於高速公路上行駛。
如此看來,蘋果的下一個主要產品類別不會像iPod、iPhone和iPad那樣改變產業遊戲規則
,而是更加務實的透過一步一步的進步來強化其業務。畢竟,iPhone不可能永遠成為撐住
蘋果營收與獲利的主角,軟體和服務業務在歐盟的規範下(允許iPhone和iPad使用第三方
應用程式商店),也面臨營收和獲利的衝擊。庫克只能選擇務實,利用蘋果品牌光環,推
出AR裝置和蘋果汽車,進一步帶動公司成長了。
【介紹及心得】
蘋果始終無法作出具革命性的電動車和混合實境裝置,目前看來蘋果可能會先拋開其
Think Difference的價值推出產品,以免傷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