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網站,就好比一個大池子,一塊肉丟下,
一群鯊魚爭先恐後而至,一一張開血盆大口,深怕晚了。
但,肉是這麼小、這麼少的啊。」
謝謝公事包的分享。我同意 B2B平台是種輔助,
需搭配其他方法進行開發及曝光,比如參展。
我管理過前公司在環球資源(Global Sources)上的平台,
或有些經驗可供參考。
前公司經營該平台有多年,為三星半會員,年費漲到三萬多人民幣,
回報卻是每況愈下。
一、假詢盤充斥
使用前總經理便告知假詢盤現象,慢慢地我經我查驗後,得到確認。
接到詢盤信後,上有公司名及其他聯繫方式,我不是報完價便會打電話,
就是第一時間會直接打電話去確認詢盤細節。電話經常是空號或沒人接,
郵箱當然是免費的(也不會回),公司名多是網路查不到。
可怕的是,這種詢盤信佔壓倒性多數。有時過濾就會花掉不少時間,
如果你助理不行的話。
慢慢我發展出來的模式是:眾多資訊在喵一眼後,至少有一項是認真的話,
才會打電話或報價。
二、「一次性」交易的直客、散客多
假定目前多數無壟斷技術的製造業皆為「買方市場」的話,
單次購買的散客為主要客群便不意外。
如果已知詢價客戶很大可能只下一次單的話(還很多人搶),
你的心態和具體作法會是如何?
我後來的作法是,給菜鳥練兵。讓他們練習詢價、報價、回覆,
操作基本流程。等遇到認真的詢盤時,再集中火力出擊。
如有以上現象,為何還要付費使用?
以下是一些可供思考的方向:
一、維持知名度
很簡單地,只是證明公司還活著而已,有點像參展,
只是是非實體的(如公事包所言)。
二、作為某種認證
在假公司充斥的市場,B2B總是某種經第三方的驗證,
不管其效力如何,或許有證明到該司拿得出驗證的錢。
不過這一點效益我個人有點存疑就是。
三、補充官網之不足
有些公司的官網上線後就很少更新,原因或許是網頁為外包,
又無資訊人員。此時, b2b網頁可作為更新產品的一種平台,
對潛在客戶進行展示。
這點我其實不確定,因為據聊天所得到的資訊,
我發現我以前北美的潛在客戶傾向看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