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areone (我好稀有)》之銘言:
: 好拉 可以開始噓了
「中國」這個詞語,是由日本平安時代的延喜式所選取採用的。當時日本仿照中國唐朝方
法,將日本全國分為五畿七道共六十八國,除了按人口多少分為「大國」、「上國」、「
中國」和「下國」四等級外,還依照驛站和京畿的遠近,分類為「近國」、「中國」和「
遠國」。這種分類,在大約從10世紀開始普遍使用。當時除了畿內五國,其他七道內諸國
也有分近國、中國和遠國,特別將「中國地方」指為山陽山陰兩道[1]。
將山陽道和山陰道等地方合稱為「中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應該是日本南北朝時代的《
太平記》。書中記載足利直冬初時被委任為長門探題,後來也管治著山陽道的周防、安芸
、備後、備中及山陰道的出雲、伯者、因幡等國,故後來稱足利直冬為「中國探題」[2]
。所以相信最遲在室町幕府之後,就以「中國地方」來統稱以上諸國。
此外,在描寫日本古代神話與天皇家系的《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將出雲國地區稱
作葦原中國,簡稱中津國、中國,也有可能是該詞的語源之一。
留意古代日本的山陽道包括播磨、美作、備前、備中、備後(三備)、安藝、周防和長門
,山陰道包括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共十六國。 但「中
國地方」並不包括了整個山陽和山陰道,其中備前、美作、播磨、但馬、丹後、丹波等地
方(大約相當於現在的京都府和兵庫縣)並不算是「中國地方」。
中國地方於日本歷史的中古時期,因戰亂較少,而成為當時日本除了京都之外,對中國唐
朝文化及藝術、模仿與發展,風氣最盛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