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ortia (close2me)》之銘言:
: ※ 引述《datoguo (大頭仔)》之銘言:
: : 風地觀,觀,六二、九五動,變蒙。
: : 1. 《彖傳》:「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 : 《象傳》:「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 : 觀為教化之義。
: : 變蒙,蒙為昏昧之象。
: : 故觀之蒙,即教化昏昧之象。
: : 2. 觀,下坤六二動,變坎,坤為母,坎為勞,二應五之巽,象母親教化之辛勞。
: : 3. 上巽九五動,巽為教化,變艮,變卦蒙下險之止,五二剛柔相應,
: : 坤母之勞可有獲得緩解,因變蒙上艮止之之故。
: : 象教化而止險,亦減輕母之辛勞。
: : 4. 以觀之蒙論,可以教化而止險,減輕辛勞。
: : 5. 以觀之蒙論,母親配合特教,辛苦六年,約至小孩七歲,辛勞可有減輕。
: : 此卦主吉在九五,
: : 如果是期望「正常上學,聽指令做事」,
: : 以卦象來看,積極教育,有機會。
: : 6. 《繫辭傳》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 : 對此,來之德註曰:
: : 「凡人有事,人謀在先。及事之吉凶未決,方決于卜筮,
: : 所以說人謀鬼謀百姓與能也」
: : 現在其實特教資源很成熟,建議可以先向特教專家諮詢,以專家建議為主,
: : 卜筮只是謀之參考。
: : 小孩的未來應該是由父母與專家一起努力與決定方向,而非僅由卦爻符號臆斷,
: : 建議應以特教專業建議為主即可。
: : 所學有限,只是實驗,不一定準,參考就好。
: 這解占,不看爻辭,只看卦義。
: 起卦的時候,是以六爻文王卦為主的,是不是要用,地支的刑剋,
: 六獸來配合解?
個人所學有限,淺見如下:
1. 說明一下,個人此卦解並非只有只看卦辭,
除第 1 點以卦辭卦義來看之外,
第 2~5 點是參考爻動之象,綜合卦變象變作解。
解法師從漢易象數派方法,
亦如下例《左傳》重耳以屯之豫得晉國卦例解法。
原則上,卦變象變之推,不離《說卦》。
當然,我所學有限,也不一定準,僅供參考而已。
2. 《繫辭》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易道之貴,在於變動不居,故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前輩習易多時,應知解易有從卦辭解者、爻辭解者,
亦有只從卦動爻變化之象作解者,
亦有安設六爻六親作解者。
亦有只從卦辭解者,卦辭為一卦之總攝,只從卦辭解亦未嚐不可;
特別是多爻動,自古即有只以本、之二卦卦辭作解,再推象者,
如下面《左傳》卦例;
如《左傳》重耳以屯之豫得晉國,即不看爻辭,
而是僅僅以屯、豫兩卦卦辭,以及動爻變化之象作解。
茲舉如下:
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
「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
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筮告我曰『利建侯
』,得國之務也,吉孰大焉!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
,樂也。車班外內,順以訓之,泉原以資之,土厚而樂其實。不有晉國,何以
當之?震,雷也,車也。坎,勞也,水也,眾也。主雷與車,而尚水與眾。車
有震,武也。眾而順,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
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長也,故曰元。眾而順,嘉也,故曰亨
。內有震雷,故曰利貞。車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濟,壅也。故曰『勿用有攸
往』,一夫之行也。眾順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長男也
。母老子彊,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師。』居樂、出威之謂也。是二者
,得國之卦也。」
如《左傳》上例之解,主以卦辭以及變動之象作解,不一定依爻辭。
而個人解法亦復如是。
解易方法自古以來各家皆不同,但大祗殊途同歸,
文王卦源自京房易,而回歸《京房易傳》,其實仍是在解釋周易經義,
《京房易傳》亦首重卦義作解,爻為其次,此從京房大師著作可見;
然而易道在於活用,未必要拘泥經文。
如晉代郭璞大師解卦,即是主從象作解,併以周易、京房、東漢象數方法作解,
然其解法又未必拘泥經文。
我想文王卦與他家之法未必是互斥,而是可以互補互成,
不是說文王卦就不能用其他義理或象數方法作解,
事實上,如郭璞大師,其解卦即同一卦,以京房、周易卦爻辭、虞翻卦法並用作解,
但是有時純以周易,有時純以象,有時又以京房易作解,唯變所適,
倒也不一定依義理、卦性、爻辭、地支,
有很多時候,郭璞大師多是直率以象作解,變化莫測,
此於《晉書》、《易洞林》亦多有記載;
而易家之多,也非只有義理、卦性、爻辭、地支才是典要。
只是不同家之間,以及各家之中,每一個人不同時地看同一卦觀點又不同。
《繫辭》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正因為變動不居,每個人感觀不同,因此解法各有不同,其實難言孰優孰劣,
而且其實個人所學有限,對於不同解法,個人皆予以尊重。
像前輩多方參考,也很好,然個人以為仍不可為典要。
前輩從卦性、爻辭、地支性質來解,這很好,
然而,解卦方法除此之外,亦有漢易直接從卦爻變動之象數作解者,
也有只從卦辭、再推象作解者,
並非只有義理、卦性、爻辭、地支而已。
易之流派,除義理派,尚有象數派,
而象數派,並非僅有文王卦一家,只是目前坊間多以文王卦為主。
除了卦爻辭、文王之外,尚有他家方法!
個人此題解卦,並非只有看卦義,而是亦有看爻動之象(漢易象數之法)。
然而諸家難言孰優孰劣,唯變所適而已。
3. 易有易簡與易知,《繫辭》亦云「不可為典要」,
卦爻辭只是參考,正因為易道變動不居,故不可為典要,
也因此,易道貴在「謀」,而非盲信、或拘泥一定要某種解法。
解易者,首重於人之謀,故各家皆以人謀為先,
所謂謀,包含感性先驗與理性分析,但是活用而不拘典要。
如聖人以易簡易知之理,古人不拘典要而活用易道,不拘卦爻辭作解,
然而並非人人都能如此,因此方才作易書以供參考。
如孔穎達說:「能循其辭以度其義,原其初以要其終,則唯變所適,是其常典也」,
易之道,在於唯變所適,以活變妙用為常典,
又如孔穎達說:「人謀,況議於眾以定失得也;鬼謀,況寄卜筮以考吉凶也」,
又云:「不役思慮,而失得自明;不勞探射,而吉凶自著」。
卦有變動,人有失得,故有吉凶,然決吉凶者,最終其實不是易書,
而是吾人自己「感而遂通天下」,
以及「不役思慮,而失得自明;不勞探射,而吉凶自著」罷了。
4. 以漢易象數派言,扣除京房易之分支開展,
其他家解易其實未必依循卦爻辭,也未必依義理、卦性、爻辭、地支,
但是精神不離易理,亦多有直接從象作解者。
事實上,從易學發展來看是由簡至繁,
最初解卦很單純,反而六爻六親、地支之裝設,
主要是在西漢卦氣說興起方才出現。
在此之前,如春秋時代,解易其實仍非常單屯,不需六爻六親、地支裝設,
甚至直到東漢,六爻六親、地支之裝設亦非解易之必要,
而是直接卦變爻動象數推象詮釋。
仔細看漢易大師,如虞翻、荀爽等人解易,
僅僅從卦變爻動之象數變化─僅僅從象的變化,即可作解。
畢竟聖人最初作易,也只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
而卦、爻本身,其實就是象,故言易簡、易知,
《說卦》即是古人對於卦對應現實之象的歸納。
這裡要特別澄清,我不是說六爻六親、地支之裝設不好,不要誤會,
而是說那不是唯一解。
有興趣者可自閱漢易對於周易經文的詮釋,
主要是依卦變爻動之象詮釋經文,但在活用時,未必依循卦爻辭,
如虞翻以節之臨,論關羽兵敗,不出二日,必定斷頭;
虞翻此卦即是以象作解(可參考虞氏學說),非依爻辭。
而另如上文所舉重耳以屯之豫得晉國,亦非依爻辭。
是故,其實義理、卦性、爻辭、地支並非解易之唯一解。
5. 易學深博如海,各家不同,但仍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是故對於不同解法,個人皆予以尊重。
所學有限,淺見如上,僅供參考。
: 如果加入爻辭,是否適宜?
: 我看爻辭,
: 六二,窺觀,利女貞
: 六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 六二是,母親家裡努力但效果不彰。
: 六五是,仍然要花更多心力,但不會惡化
: 以上供參考,請批評指教。
: ※ 編輯: portia (223.166.50.191), 12/04/2016 00: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