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Nov. 5 - Clip 3

作者: ShyLes (人家會害羞 (拉板匿名ID))   2014-11-10 12:31:55
國殤日革命
 國殤日革命指的是1951年10月到12月間在英國發生的一系列革命運動,最終推翻羅伯特
.馬爾頓長達12年的社會黨獨裁統治,並架構成文憲法,建立民主共和政府。
 革命起因於人民普遍對於馬爾頓的統治不滿,卻畏懼於美德強權的壓逼以及馬爾頓的極
權迫害而選擇服從,在馬爾頓的十二年執政之中,他劃分了嚴明的階級,將不同階級隔離
開來,製造恐慌與恐懼,加深了貧富差距,加上馬爾頓在後期一連串錯誤的國際政策,最
終導向了垮台。
 1950年的11月5日,一直暗中活動的地下組織自由英國成功掌握廣播系統,發表著名的
「煙火節宣言」,並引爆倫敦附近數十座重工廠造成軍火及重機等生產線癱瘓,損失慘重
,也間接導致之後的內戰。
 煙火節宣言成功引起一波小規模的抗爭,在當時的黨衛軍司令亞當.伊斯頓與副司令強
森.偉格主導下,在11月6日到15日間將大部分兵力調往倫敦,前後進行鎮壓與戡亂,後
人統計死亡人數約在1000至3000之間,雖然成功弭平抗爭,卻為後日的革命埋下遠因。
 1951年4月,英國在對美法聯軍的春蓬府戰役中投入大量陸海兵力,包括了第四印度軍
以及兩艘光輝級航母,最後卻以慘敗收場。
 這場敗仗也導致了之後的印度獨立運動,在海軍重創,陸軍馳援不及而空軍固守菲律賓
戰場的窘境下,英國無力鎮壓,最終失去殖民地印度。
 雖然在全面封鎖下,國內普遍對於海外的失利無法有確切的了解,但零星消息仍然傳回
英國本土,加上戰敗造成的物資短缺與徵兵潮,更加深了人民的不滿。
而在九月的菲律賓戰役勝利之後,聲勢日漲的空軍第一軍團指揮官瑪莉.莫德雷已經掌握
大部分軍隊的權力,成為獨霸一方的軍閥,足以與國內的馬爾頓與伊斯頓鼎立。([註]
當時莫德雷曾在馬尼拉召開戰術會議,包括東南亞戰區總司令馬克.布蘭都列於下席,可
見莫德雷當時已經握有實權,以地下司令自居。)
 同時之間,原本獨立聲浪就已高漲的北愛爾蘭與南方長期廢棄不管的普利茅斯一帶出現
武裝游擊民兵,分別為愛爾蘭民族軍與普利茅斯之獅。這兩支游擊隊展開一連串攻擊與佔
領,使國內的情勢更加混亂,雖然社會黨副主席彼得.林帝曾試圖與反抗軍建立談話,卻
在伊斯頓以及陸軍司令班森.威爾斯的阻撓下破局,最終也造成北愛爾蘭獨立成功([註]
史料指出,當時的威爾斯已經與瑪莉.莫德雷達成秘密協定,準備架空馬爾頓的權力)。
 針對這樣的混亂局勢,以及與伊斯頓之間的對立日益加劇,馬爾頓雖然試圖挽回,並且
已經準備好在另一波王室復僻的聲浪中推出魁儡亞歷山卓公主,卻因為時機不成熟,最後
只能選擇召回遠在南洋的莫德雷回到本土,希望能藉由她手中的兵力平穩政局,沒想到莫
德雷也暗中密謀自立為女王,她的回國將造成更大的動盪。
 1951年10月底,倫敦的局勢已經十分緊張。
 11月3日,馬爾頓宣布將於5日表揚菲律賓戰役的有功者,並且發表演說,重啟議會。同
日晚間六時許,事先預料到馬爾頓動向的自由英國再次滲透進廣播系統,呼應去年的宣言
,再度發表演說,呼籲人民在11月5日火藥叛國紀念日時走上街頭,包圍舉行表揚典禮的
西敏宮,推翻獨裁政權。
 11月5日,馬爾頓在早晨如期進行表揚典禮,伊斯頓與莫德雷皆出席表揚。在此同時,
約兩萬名人民無法突破軍方的封鎖,於是聚集在L108區綠地(即今日的聖詹姆士公園)示威
,要求馬爾頓下台,重組政府。此時陸軍與空軍兵力皆已在莫德雷的佈署下包圍示威民眾
,隨時待命鎮壓,狀況一度緊張。
 然而在中午十一時許,馬爾頓在西敏宮發表演說時,當日預計將駕著新銳戰鬥機M-44飛
過西敏宮進行展演的菲律賓空戰英雄,空軍中校雪萊.貝德卻在接近西敏宮時,毫無預警
地脫離航行軌道,無視塔台警告,直接往馬爾頓所在的西敏廳俯衝進行自殺攻擊,對局勢
造成戲劇性的影響。
事發當時,西敏宮內堆置了大量易燃物,在戰鬥機衝撞的震波與高溫中,產生了連環爆炸
與火災,幾乎將整個西敏宮付之一炬,莫德雷,伊斯頓,馬爾頓以及貝德當場死亡,屍骨
無存。
 ([註]由於當事人皆被當場炸死,因此貝德的動機至今仍然不明。著名共和史學家詹金
斯推測貝德原本就是自由英國的臥底,這場自殺攻擊係由自由英國策畫,但後來自由英國
的首領西蒙.諾斯在回憶錄中否認參與這項行動,卻對貝德與自由英國的關係多有保留。
坊間亦有傳言,貝德是為了替某位在菲律賓戰死的愛人報復,並以此殉情。)
 在爆炸帶來的混亂之中,佈署在西敏宮東邊的第七裝甲師率先開炮,準備進行鎮壓,幾
名示威者受傷,整個局面陷入混亂。莫德雷的死亡也造成她整合起的軍方潰散,群龍無首
的狀態下,下午四時許,陸軍司令丹尼爾.倫波自行宣布接管政權,下令全面進行鎮壓與
戒嚴,但第二裝甲師師長李奧.山德帶軍逃回北安普頓,而第二戰車團的格林為首的數個
陸軍部隊則悍然拒絕對人民開火。
 下午五點半,自由英國與游擊隊普利茅斯之獅佔領L306區的橋樑,從西邊進入倫敦,迅
速掌控廣播系統,呼籲軍方停火,切勿對自己的同胞開槍,並鼓勵更多民眾上街,反包圍
軍方的武力。
 11月6日,游擊隊與軍隊僵持不下,抗議民眾數目持續增加,同時亦有不少軍人就地解
職加入民眾,抗議方士氣大振,雖周邊有零星衝突產生,雙方仍處於觀望狀態,但至此人
民的聲勢已經無可抵擋。
 11月8日正午十二點,自由英國的諾斯,恩斯特以及普利茅斯之獅的哥利斯與多位軍方
代表進行對談。會中擁有王室血統的恩斯特拒絕復僻的提案,諾斯也斥責倫波「共治」的
提議不過是「繼續分贓這塊土地」,堅持自由英國成立民主共和政府的立場。
 雖然自由英國立場強硬,但迫於美國的壓力,以及群眾的憤怒,以林格與潘孟森為首的
幾位少壯派將領仍同意將兵力撤回基地,並承諾在新政府和平產生的前提下不動用武力。
在恩斯特的遊說下,哥利斯同意將游擊隊退出倫敦,伊斯頓派系的幾位軍閥也同意暫時撤
軍。
 在美國駐英大使尼爾.貝格的見證下,在場多數將領以及哥利斯均簽下著名的「海德公
園協議」,承諾軍隊將聽從人民或者人民委任的政府命令。倫波眼看大勢已去,憤而離席

 當日晚間六點,自由英國再度發出廣播,宣告人民取得勝利,並宣布將組成臨時政府。
 11月9日,臨時共和政府成立,由諾斯擔任臨時元首,接管政府運作。
 11月11日早晨十點,在西敏宮的遺址前面,眾人為捨身取義的貝德中校(後被追晉為上
校聯隊長)以及其他在這場流血衝突中喪命的英勇人民默哀一分鐘。
 隨後自由英國的首領諾斯正式宣誓成為臨時元首,並宣布成立由國會主導的民主政府,
制定成文憲法,並將放棄英國所有殖民地,並協助他們成立民主體制。
 諾斯也宣布成立選舉委員會,舉行民主並公正公開的投票,選出國會成員。雖然一度有
傳言指出將合併舉行公投,由人民決定是否繼續擁立王室,但最終這個提案並沒有在諾斯
的演說中出現。
 
 由於11月11日自1919年以來一直是英國的國殤紀念日,並且為了悼念在此場革命中死亡
的人民與軍人,後世普遍將這場革命稱為「國殤日革命」。
 共和的新政府宣布廢除君主制。次年,新憲法頒布,由民主選舉產生參眾兩院,自此英
國正式成為一個民主共和體制國家。
 新政府先後由民主黨的諾斯與恩斯特各擔任一任首相,他們皆謹守承諾,尊重國會規則
,未把持國政,雖然其中多有外國的壓力與國內的反對聲浪,但英國仍在這樣的和平局勢
慢慢趨向穩定。後產生和平的政權輪替,由羅賓.謝菲爾德帶領的英國前進黨取得政權,
八年後民主黨又在哥利斯與羅傑.馬托普的帶領下擊敗前進黨。
 直至今日,英國仍在這個民主架構上繼續前進。
作者: ilejmsomgmvn (叛客)   2014-11-10 19:18:00
想看伊莉沙白的後續
作者: xsunny6732 (開冷氣)   2014-11-10 19:30:00
伊莉沙白啊啊啊啊~~~
作者: dream23 (dream)   2014-11-11 02:13:00
伊莉莎白~
作者: lifedog0218 (lifedog)   2014-11-11 21:47:00
伊莉莎白+1...不過有點想念李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