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很猶豫要不要回文,那也有可能因為一時心情刪文先在此說明。我並不會對貼標籤這件事有芥蒂,但我希望任何人都能以各種觀點擁有話語權,但還是先說我目前是重度憂鬱與解離性人格疾患纏身,同時也是臨床心理相關背景。
但這兩點不能代表我說出了全體病患的心聲,同時也不代表專業程度與其他相關背景人員的觀點一致。
那我綜合的理解,約是A大在群組招人用語上似乎過於輕率,而J大表達自身閱讀的不適切。
先分三個層次來看,第一個是貼標籤的好與壞,第二是精神疾病與個體的不同性,第三是我們怎麼與這個社會做出溫柔的溝通。
第一是正在吵貼上的標籤,在這邊我有個想法是,雖然許多人都覺得標籤的出現會導致當事者被「烙印化」,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其實換個面向標籤也是一個保護罩。在一個你無法得到專業幫助的地方說出自己的病名,其實就是變相的貼標籤,但同時當自己情緒處於起伏或負向的狀態,進而影響人際互動或社會參與,對生活造成影響時,其實標籤也是讓周遭的人能夠有更多體諒的所在,同時也有一定機率能夠幫助病患正視到自己的疾病,當你被無以名狀的情緒所困擾時,病名對認識自己會產生一定的安心感,進而求醫也有可能。
或許我們該撕掉的是刻板印象,讓同理與共感內化其身後,再慢慢不以標籤去看待一個人。
(這邊必須說,精神病患所做的一些傷害如小燈泡案為例的事並不能合理化,體諒不等於合理化)
第二是精神疾病與個體,這必須認知到縱使是同一種疾病,但每個人都不同。
所以其實很難認同N大表示自己便不會這樣用來斥駁A大的闡述(當然不是說N大的自身行為是造假),只是每個人都有獨特性,我的確有遇過在傷口上灑鹽的個體,也有遇見產生認同特別關懷的人,和幾乎對此不表態不願意深聊,各式各樣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都遇過(這邊皆是精神病患,但我以人來做主體)。
一個人不論是否有精神疾患,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模樣。
我覺得我們需要盡可能去尊重到各個人的聲音與選擇,尖銳是一種選擇,沈寂是一種選擇,善良也是一種選擇。我不傾向批評大家的選擇,每個人在選擇之後固然會面對這個選項帶來的後果,不論他是否負責。就像A大寫出那樣的文字也是一種選擇,但可能會帶來批判其實也是將面對的結果之一。
A大,你會不會覺得很蠢呢,不要進群組就不要看,就例如這邊徵「女生樣」,而你不認同這種說法可以離開,畢竟今天是招募而不是討論。
不過,有時候我們在意的政治正確,說起來也是很蠢,但是我們之所以那麼強調政治正確的重要,就是因為政治正確背後掩藏的是一個龐大的架構,而那個架構包含了公平、人權、自由等等等核心價值。為了不和這些核心價值有所牴觸,我們必須遵循政治正確。現在的情況是,不加深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就是目前的政治正確,而它之所以會成為政治正確,有他在歷史脈絡和人權議題上的原因。我們不能因為不瞭解這些原因的由來,就否認了政治正確的必要性。
87這個詞或裡面的描述的確有些偏頗甚至造成不適切與傷害,但要將A大的幽默感表態罵得十惡不赦,我認為也是言重了,不過最可怕的便是沒有意識到的傷害。
這邊會切到第三層次,我們怎麼與這個社會做出溫柔的溝通。
我認為雙方各退一步,設身處地去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為什麼A大的回應(不論是刪推文或者發言)是這樣,為什麼J大會感到不適,如果我們抱持著自己所堅持的東西,再往後退一步,能夠溝通與討論的空間就變多了。而不是A大便是讓人噁心加深精神疾病污名的罪人,J大就是自我中心沒有幽默感的正義魔人。(當然這邊是舉例,踰矩的話先跟兩位道歉)
我們看到了表面,但沒有看到再更深入的脈絡,這個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為何如此表態,都與一個人的背景脈絡相關,放下先入為主的想法、與直接看到的不舒服甚至憤怒等情緒,緩下來去理解對方,或是退一步討論的話,是能夠做到有效的溝通而非爭執。J大才能真正傳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而A大才能為自己所受的批判發聲。
一面倒地撻伐只是撕裂與此對話的空間。
就好比你罵護家盟發的公投,還不如友善地跟他拿一疊說辛苦了剩下的我幫你發。(好這邊只是讓大家輕鬆起來的比喻,不太能類別)
我們都有一些自己所堅持的,想讓對方知道的,但要找到「怎麼做對方才能接收我想傳達的」方式,會比單方面的投擲還要來得更有效率,如果對方不願意讓步,那你便退後,這不是一個可恥的舉動。
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並不可恥,沒有人有義務知道精神疾病過著的是什麼生活甚至幫忙去污名化,但當有人告訴你這些狀況、這些你可能造成的傷害時,我覺得坦承自己的無知反而是個勇敢的舉動。
大概就是以上,那有問題我會盡量回答,如果太長可能會使用站內信。得說的是,謝謝N大的善良。我也歡迎大家站內信我抒發,但我認為隔空診斷是不好的事,同時也不可能變成被依賴的支柱,畢竟我是網路的過客,不是負責你的心理師。希望大家在吐露心情時能夠知道對方的角色,如果將世界的重心建築在對方上面,除了移情之外也怕對方其實是沒有能力負荷與處理的。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看法與嚮往,跟一些建議,並不是說就應該怎樣你不照做就是不對等等,我選擇共感,盼望大家也能夠撇除對方的疾病或是專業等等背景來看,回歸到最原點,我們都是人。看見人,而不是看見病,是同理的開始。
我們渴望被看見,但不管何方,都必須先看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