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板(甚至可說拉子圈)戰認同、稱謂已經可說是年經文了,
但相對的,每年出現的內容好像都了無新意。
今年適逢石牆事件50週年,卻看到《藍調石牆T》還是能夠被誤解成這樣,
不禁感慨,喜歡舉歐美同運為例的眾板友,或許我們不只落後20年哦^.<
或許「在胯下塞襪子」這件事荒謬到令妳大驚失色,但在差不多時代背景的作品
《Boys don't cry》也有類似的情節。 舉此為例的板友不知有無設想過這些所謂T
或「跨性別」在怎樣的社會氛圍與脈絡之下才必須這麼做? 誤讀與書本身的誤導是
差非常多的。
再者,女同志認同與女同志圈是如何被形構的?除了一樣似乎被嚴重誤讀的愛的自由式
(張娟芬正是在彙整九零年代女同志的各種認同標籤,紀錄當時的女同志生態,而非粗暴
地評判不同認同者是否應該被啟蒙)以外,也十分推薦閱讀高醫胡郁盈老師的論文:
《認同不停轉換,類別不能不分:社群網站、跨國文化政治、與「T婆/不分」女同志
認同型塑》其中後段提及可能較被邊緣化的案例,除了雙性戀,別忘了還有跨性別的存
在,而我認為在板上的討論,似乎有刻意忽略甚至排斥跨性別的可能。
論文最後所舉的案例「小虎」本身並不具有所謂的跨認同,但她/他的情形,或許會被一
干板眾認為是跨,而被要求不該出現在拉板,然而如他這樣邊緣的性角色,還是會傾向於
在女同志圈尋求伴侶的可能性。
此外妳或許對跨性別與性別不安的定義並不甚理解,
我能查到最新的定義如下:
「在2013年修訂的DSM-5(第五版)的「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在內涵上做了
很大的改變,不只有變動診斷名稱,也去疾病化。參考了社會學的架構,「性別
(Gender)」是人與人互動,人與社會互動而形成,是社會把這些性別框架分類
強套在人身上,才造成當事人感到不安。
醫生也從評估診斷的角色,轉為協助輔導的角色。DSM-5保留「性別不安
(Gender Dysphoria)」的名稱,是為了協助個案方便取得醫療需求,而不是為了進行
醫療把關審查。」
前面的討論幾乎就都是以性別框架強套在人身上,造成當事人(被排除的陽剛女同志或
跨性別者)
回到最初的問題,對外能不能稱是T的另一半為男友呢?
我個人的立場,當然是雙方開心就好,
比起能否「教育」不理解女同志的社會大眾,我比較在意的是,拉子圈本身有準備好
包容這些更加邊緣的性少數了嗎?生理男性的跨拉、沒有辦法找到自身定位的人、
不想或無法在T或跨或任何一個現代語彙所形構的性別角色之間安放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