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書房編輯 2020.12.08
編按: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及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家陳志武,從金融的起源講起,透過各
種案例,闡述金融的意義和價值、普惠金融、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
品等與我們普通人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看透財富運轉邏輯,合理運用金融工具,獲得更
好的生活。以下摘自其著作 《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看清市場本質,擁抱財富思
維》 。
根據《時代》雜誌報導,一九六○年時,美國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有二七%過著單身
生活(包括從未結婚、喪偶和離婚的),另外七三%是已婚狀態;但到二○○八年,四七%
的成年人是單身,人數接近一半。以前,二十幾歲的青年人中,已結婚的占了三分之二,
而現在卻不到四分之一。另外,二○一七年五月,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同性婚姻在全美國
合法,任何州都不可以禁止。二○○七年時有五九%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到二○一七
年,支持率上升至七二%。
這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美國人對結婚的興趣越來越淡,同時也讓同性婚姻合法化?隨著金
融市場和其他風險規避手段的深化發展,人類婚姻最終會解體還是轉型?沒有婚姻的世界
是我們想要的嗎?
婚姻的起源是為了生存
因為人類一開始面對的生存風險太大,單一個人幾乎沒法活下去,所以必須跟其他人跨期
互助、跨期分攤風險才能生存。原始社會的部落公有制把大家不分你我地捆綁在一起,沒
有男女婚姻這種約定關係,也是為了資源分享、風險共擔。但是,這樣也帶來太多「吃大
鍋飯」「搭便車」的情況,不利於生存機率的最大化。在人類逐步放棄狩獵遊牧,進入農
耕定居時代之後,家庭和私有制開始出現。到這時候,物質供給的穩定度增加,基於血緣
的家族就成為跨期分攤風險的最主要依賴。
可是,僅僅依賴血緣還不夠。畢竟,家族保障體系的核心是「養兒防老」,後代子女是關
鍵,越多越好,而且,必須是血緣靠得住的「親骨肉」,所以需要排他性的婚姻制度。特
別重要的是,妻子不僅必須要會生,還必須純粹貞潔,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也就是說,對於傳統社會而言,婚姻的第一要務是生子,而且是
排他性的生育權利。夫妻性生活也只是為生育,情欲享受是奢侈之事。
當然,一個家族成員再多,人丁再旺,也難以應對所有的風險挑戰。因此,婚姻是將兩個
甚至多個家族連結成盡可能龐大的跨期避險體系的最主要手段,所以出現「包辦婚姻」就
不足為奇了。
過去多年裡,我在博士研究生的金融理論課中經常出的一個考題是:在人類早期社會,為
什麼「婚姻」只是一個很粗糙的跨期契約?由於那時還沒有文字,這個契約無法正式簽署
。但是這沒關係,婚姻包含的權利和義務是由社會文化與風俗習慣決定的,當事人只要口
頭承諾就行。
例如,天主教社會中,正式婚禮時的經典誓詞是這樣:「我○○接受你□□作為我的合法
妻子。從今天開始,無論是好是壞,是富是窮,是健康還是疾病,我們都彼此相愛、珍惜
,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
這些婚姻誓詞等同於一份無條件的契約,保證「不管將來發生什麼,不管天晴下雨,我們
都不分離」,將兩人不計條件地緊緊合二為一,而不是像現代合夥企業契約那樣,把各種
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都一一列出,並寫清楚在每種情況下企業的責任和利益該如何分配,
以防留下任何含糊之處,未來出現爭吵。在原來的條件下,婚約粗糙而不精細應該是最好
的選擇,甚至是偉大創舉。這是因為:一方面,如果以前的婚約把什麼情況下兩人保持婚
姻、什麼情況下離婚及如何分財產等,都寫得詳盡清晰,那會使雙方心存懷疑,跨期承諾
就不再牢靠;另一方面,早期的契約和司法體系都不發達,細緻契約無法執行。所以,粗
糙婚約加上婚姻不可逆,反倒為人類帶來了難得的跨期承諾安全。
但是,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到,過去的婚姻無疑首先是為了利益,甚至只是為了生存所需
的利益,一是為了「養兒防老」,一是為了保證兩人及兩家將來「有福共用、有難共擔」
,以致多數社會的經典婚詞讀起來都像金融契約。
那麼,今日又有何不同?又有哪些變化呢?今天,我們可以選擇金融產品、政府福利、宗
教團體去實現跨期保險,家庭與家族保險只是四類避險方式之一。這樣,我們不僅不需要
養兒防老,而且婚姻也不是實現安身立命的唯一選擇。換句話說,風險保障、經濟利益功
能正在從傳統的婚姻與家庭中剝離,轉由市場和政府去實現。這就解放了婚姻,讓婚姻的
內涵發生變化,從原來重視經濟利益轉變為重視感情,到了未來,只有有了愛情才有婚姻
。
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必然性
看到這些,你肯定想問,這些轉變為什麼促成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從金融的邏輯看,同性
婚姻合法化的趨勢在所難免,除美國之外,歐洲國家更是先驅,而其他地區的國家也都在
往此方向發展。
在沒有金融,也沒有政府福利的傳統社會裡,家族是最核心的風險保障體系,而子女又是
應對「生老病死」的保障工具。所以,生兒育女是關鍵中的關鍵。既然生兒育女是家庭的
第一要務,建立家庭的婚姻雙方當然必須是男人和女人,不能是同性。
同理,一旦金融市場與政府福利取代了家族的風險保障功能,生育就不再是婚姻的必需內
容。因此,婚姻就不必限定在異性之間。也正因為這一邏輯,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妻選擇不
生子女,也有許多異性戀、同性戀伴侶只是同居而不結婚,甚至有人一輩子單身。
正如我以前在電視訪談中看到的,一位成功的女性說:「以前需要丈夫,一是為了有收入
保障,但我的收入比老公高;二是為了有未來風險保障,但我有金融保險和投資;三是為
了有人做體力活,搬東西什麼的,但現在什麼都可以網上下單、送貨上門;四是為了穩定
的性生活、生孩子,但現在還非要透過結婚實現嗎?」她當然有些偏激,但在這種現實挑
戰面前,婚姻還有沒有生存空間?
由於歷史原因,圍繞婚姻的法律與經濟制度至今還是為異性婚姻而設,婚姻還是包括大量
具體的經濟和非經濟權利。根據紐約大學社會學系的道爾頓‧康利(Dalton Conley)教授
的文章,美國聯邦審計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在二○○五年對「婚姻權
利」進行了統計,也就是算一算,只要兩人結婚,雙方所擁有的合法權利大概有多少,像
是財產分享與繼承權、收入分享權、同居權、排他性生育權、共用醫療保險權、代理權;
如果你是非美國公民,結婚後有簽證權、移民權,以及父母等親屬的移民權;如果一方是
史丹佛大學的教授,配偶就可以享受史丹佛的圖書館、醫療、課程、體育館等各種資源。
聯邦審計署發現,結婚會帶來一千多種權利。
因此,在美國,婚姻所帶來的權利數量巨大。這進一步說明,雖然婚約、結婚證書本身很
簡單,但婚姻實際包含的權利會讓你大吃一驚。今日,在許多國家,法律逐漸允許人們透
過婚前協議將這上千項權利分別勾畫出來做另外的處理,而不是都籠統地包括在婚姻之中
。隨著契約與司法體系的演進,這種對婚姻內涵的個性化約定也是人類婚姻的新趨勢。
當然,正因為有這一千多種婚姻權利,同性婚姻支持者就說,為什麼只有異性婚姻才能享
受到這些權利並得到法律保護,而同性戀人就不能透過婚姻得到這些呢?他們的邏輯在於
,既然異性戀人和同性戀人都一樣地遵照法律交稅,都盡到公民義務,他們從政府得到的
公共服務和福利保障也應該相同,不能因為性偏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否則有失公平正義
。也就是說,過去的「婚姻」因為跨期風險保障的需要而發展定調,現在雖然「異性婚姻
」的內涵已經發生變化,但是,由於歷史遺留的「婚姻利益」太多,就不得不給同性戀者
一組源於異性婚姻的「婚姻權利」,也因此讓許多傳統人士對此耿耿於懷。
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
(本文摘自陳志武著《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今周刊提供)
https://ctee.com.tw/bookstore/selection/38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