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真綾的歐洲旅行散文集,讀到第七天她在布拉格,臨時決定要買票進國家歌劇
院看〈波西米亞人〉,曲終戲散後,她想起了自己演出悲慘世界愛波寧的心路歷程。
很動人的一段自白,分享給喜歡真綾的大家:)
「七年前,突然得到愛波寧這樣的重要角色演出機會,那天的心情至今仍難以忘懷。
當時我在某個車站月台等候電車,事務所打電話來告知了甄選通過的消息。
一開始非常擔心會跟不上別人。經不起壓力的我,天天都為不中用的自己哭泣。
也覺得自己和那實現夢想的幸運太不相稱了,而開始自怨自艾。我感到自己變得想要
逃避,但無論如何都無法突破,我痛苦又悔恨,立刻就出現了想要辭演的念頭。然而
儘管如此,一晃眼還是演了七年。
從那時起,我很慢、很慢但是一步一步的希望自己要努力成長,即使距離心中理
想的愛波寧還差得遠。實際上 還是辭演吧 這樣的想法發生過無數次了。然而那樣的
焦慮,我想也成為了某種精神食糧。如果沒有這些焦慮,反而難以使我能堅持這麼久。
兩百多次演出的舞台上,只有一次,我終於感覺到自己總算能夠觸及理想的境界,
這是在上個月才發生的事情。我的身體與意識,全都隨著某個地方的共鳴,和其他所
有部分一起自然而然的動了起來。腦海、心靈、喉嚨、眼睛、背脊、雙腳、指尖全部
都感覺到了自然的連動。多麼的專注、多麼的自由。我打從心底感到愉悅。而這樣的
舞台經驗絕無僅有。
那時,突然感覺漫長的《悲慘世界》演出時光也差不多該結束了。當然不是因為
那一次的滿足,也並沒有因為更想要什麼的貪念。僅僅是因為,必須接受天下無不散
筵席的現實。其實我很害怕那一天到來,我還不想結束,也沒有就此結束的理由。因
為對我來說,所謂的結束,是放手之後再也不會回頭、下定決心的分離。但是那一天
有什麼改變了。「結束」的意義並非是喪失,更重要的是,放手之後給自己留下了什
麼。在未來不斷來臨之時,是要帶著小石子走呢?還是要帶著變得閃閃發亮的寶石並
持續發光呢?這都取決於現在的自己,然後無論哪種,都會確實長存我心中。因為察
覺了這樣的事,我所見的是延伸到以後的過程,開始了解眼前「結束」的真正意義。
今天,聽到那音樂旋律的話就會感動落淚。明明那麼辛苦,明明好幾次想要辭演,
果然,我,還是好喜歡啊。直到最後的最後,我僅能做的就是全力以赴而已。」
摘譯自:
坂本真綾,〈7日目〉,《from everywere》(東京:株式会社星海社,2013),
頁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