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還是很感謝大家分享許許多多不同的經驗,
從這些經驗裡面,個人的淺見在於:
這篇文章確實挑戰到兩個較有討論空間的議題,一個是母親角色,一個是文化教育。
其實最多的疑慮無非就是既然自己沒有能力陪在小孩身邊,為什麼要生他來當個失格
的母親?我想這個想法是在於我對於"小孩"以及"家庭"的解讀並非"我的"小孩與
"總是團聚的家庭",由於我認為小孩是家人的一部分,他是我老公的小孩,
是我父母與公婆的孫子,是我弟媳小孩的手足,我希望他能長大成人,並成為
有自己想法,勇敢,能獨立自主並且樂觀正向的人,因此在一些觀念與認知上,或許
我不會認為一定要靠"實體"的母親總是在身邊陪伴,我認為實體的家人們(爸爸、
爺爺奶奶、兄弟姊妹外公外婆等)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扮演陪伴角色,
然而我並不認為母親角色可以被取代,而是當現實生活由於某些原因而必須暫時
缺席家庭的時候,父母是怎麼呈現自己讓小孩去感受的,或許比總是陪伴在身邊更重要;
由於我相信不論缺席哪一方,都會使小孩感到孤單,但這也是這樣的生活型態無法改變
的事實,但是缺席就不適合當個好母親、不適合生孩子、孩子會很可憐種種的可能性,
我更想了解的是所謂的不在身邊難道就不能時時刻刻給予關懷,陪他聊天,分享他的
喜怒哀樂嗎? 許多人不了解怎麼能捨得離開小孩外出工作,我想由於每個人的承受度不
同,但並非"捨得離開"="沒有母愛雷達",只是我對於他的愛並不是以陪伴來表現,
而這樣的表現方式大多是由父親來擔任,因此也通常比較不會被質疑。
所以回過頭來說,外出工作=失格的母親是否也意味著許多失格的父親也充斥在我們社
會中,陪伴的角色我想無論是父親或母親一樣重要,如果基於母親不在身邊而失去擁有
小孩的權利,是否許多台商家庭也都是失格的家庭呢?
許多版友分享了過去父母不在身邊的經驗,部分造成一些心理影響例如較沒有安全感,
較不親密等等,大家也知道這些不是一定會,也反問我要不要賭,但我比較相信的是
成因而不是運氣;我並不是要把這件事當成實驗來做對照,而是我與周圍許多友人聊過
關於這類的事情,發現倘若距離是幸福與不幸福小孩都有的因素,唯一的差異是在於
父母親對自己的關心程度。我認同距離絕對會影響到關心的方式與程度甚至成效,所以
父母必須要努力找到一個平衡透過其他的方式來維持與小孩間的感情。而小孩與自己
親不親的問題,我想親暱的認知在每個人的習慣與認知都不同,親子關係只是相敬如賓
或是熱情的無話不談可能沒有一個絕對值。
因此外出的父母在生活上或是事業上能不能受到小孩的尊敬,有沒有成為一個不錯的
學習對象我想是影響小孩對於父母觀感,甚至是與父母親這段關係是否良好的主要原
因之一。部分的父母是自己生活也一團糟(另組家庭、經濟拮据或是對小孩不聞不問),
當自己沒有做為一個良好的典範的時候,小孩認為這個所謂的
父母"老子都不老子了"(許多版友們分享的包括:父母離家的態度包括對自己的漠
關心、其他長輩怎麼告訴你/看待你爸媽不在的態度),
抗拒聯繫感情的背後是否也代表著他們並不認為這個父母"配做自己的父母"?
因此當正當理由離家工作的時候,如能讓小孩了解原因,以及盡量
做到如同正常家庭般的參與小孩的心情過程,連同其他家人的正向氣氛,
這裡想要了解的是:許多小孩埋怨父母,是因為距離因素,還是父母的態度因素?
(距離與態度我想並非因果關係,透過許多方式雖不能取代零距離,但仍舊不是
影響小孩對父母觀感的"主因"。)
至於在小孩甚麼時候送出國的計畫,只是先了解一下,身邊許多小留學生受到不平等
對待還是有,但是這些就是小留學生的必經過程,如果小孩到了國中堅持不想出國,
做媽媽的我是不會逼他的。很感謝版友們提醒的許多事項,但還是要再次強調的是
自己只是希望把所有的選擇都做一個比較與了解,所謂的失格父母可能又要再開另外
一個議題來做討論了。
※ 引述《moknaa (呆呆)》之銘言:
: ※ 引述《Cauchy2008 ()》之銘言:
: : 原po的問題可能主要在:
: : 父母一方在小孩成長中缺席的影響。
: : 其實我有些同學也是自小父母分隔兩地,
: : 他們的親子關係看起來都不錯,
: : 但因不知道他們真正的心情如何,
: : 選擇分享自己的經歷。
: : 嚴格上來說,我家只稱得上偽單親。
: : 爸爸在我上幼兒園時出國念書,
: : 三年後回國,即沒日夜的拼研究,
: : 甚至假日也待在學校。
: : 上大學之前,
: : 我每天與爸爸相處的時間,
: : 只有晚餐時的短短一兩小時。
: : 而這時間,也大多在吃飯配電視。
: : 所以從小我就跟媽媽比較親。
: : 快樂的事丶難過的事丶學校的事丶
: : 還有暗戀的心事都只跟媽媽講。
: : 生病了、受傷了,也只希望媽媽陪在身邊。
: : 到現在出國了,
: : 跟媽媽在Skype 上有講不完的話,
: : 跟爸爸卻常常陷入相對兩無言。
: : 但這代表我不愛爸爸嗎?
: : 好像也不是…
: : 從小媽媽就常常跟我說:
: : 「爸爸努力賺錢,買好多的玩具給你。」
: : 「你看爸爸多疼你,知道你愛吃這個,特地留下的。」
: : 還有很多很多,教我從枝微末節,體會爸爸不在身邊,卻若隱若現的愛。
: : 當爸爸說:「我們要來慶祝一下!」
: : (在我跟初戀分手滿一年時)
: : 當爸爸把綠豆都吃光只剩湯在冰箱,
: : (因為我只喝湯)
: : 我知道他愛我。
: : 而當年爸爸從國外寄回來的小狗卡片
: : 就這樣靜靜的在書桌上陪了我20年。
: : 其實當時媽媽一肩扛起家事、小孩,
: : 未必沒有怨言,而且她還要上班。
: : 如果她老是說:
: : 「你爸為了夢想棄家不顧,真是自私又任性。」
: : 「你爸一點都不負責,都不照顧你,都是我在做。」
: : 之類的,我想我對爸爸的情感應該會減弱不少。
: : 所以若父母有一方無法陪小孩成長的話,
: : 另一方的態度是影響小孩的關鍵。
: : 這點原po真的要和先生好好討論,
: : 先生不情願的話,受傷最大的會是小孩。
: : 現在的我依然跟爸爸不親,
: : 但是看到他開刀住院我會心疼。
所以我才想討論的是,一般小孩對於父母不再身邊的認知,很多時候是來自家人對於
這件事的態度;正因為家人的支持,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想法,並想聽聽看過來人的經驗
分享,許多版友們所分享的家人分離的狀況,如果並非正當的理由,或是家人有一部
分不支持,都有可能造成小孩對於分離的的負面想像。
: 原本只是擔心父母雙方都不在孩子身邊
: 孩子是給保母帶大或沒人顧
: 才會建議原PO還是和孩子在一起
: 但既然有父親,有婆家娘家人呵護
: 為何原PO不能到異地工作
: 從小我的父親在新竹工作
: 大概一星期回來一次,有時兩次
: 我跟父親反而比媽媽親
: 小朋友當然了解父母為了工作必須遠行
: 現在科技這麼發達
: 不在孩子身邊也能參與他們的生活
: 我父親每天和我通電話
: 記得我的喜好,
: 只要在家都盡可能陪伴家人
: 帶我出去玩,煮飯給我吃
: 比負責管教我的母親,我跟父親感情好多了
: 小時候還希望不要有媽媽有爸爸就好
: 重點是相處時如何度過,用什麼態度共處
: 小孩根本誰對他好他就跟誰親
: 在幼年時期有人陪伴,有人關心愛護他
: 有個安穩的家,有會回家的家人
: 不要突然換到陌生的環境
: 身心也能很健全
: 會和孩子不親是沒參與孩子的生活
: 沒去了解他體諒他
: 跟是不是在身邊沒太大的關係
自己的淺見也是認為如果兩家人都是正面的心態的看待兩地工作的狀況,
雖然隔海,雖然透過科技,但若用心參與孩子的每一個心情,
並認真的給予意見與支持,雖然難免孤單但至少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