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ttnews (PTT新聞)》之銘言:
: 我發這篇文 可能會被噓到X
: 我一直很想要提出一個想法, 尤其是婚姻版上許多紛擾
: 「結婚這件事, 不需要你同意, 為了尊重必須先通知你」
: 講完, 先數數看幾個2~
: 不知道何時台灣父母才能真正的放手,
: 而不是一直握手 緊握在手
: 如果不能放開心胸去祝福子女,
: 老是算計得失、去算甘與不甘、去算掌不掌權、去算賺不賺錢、去算小孩歸誰、
: 去算初二在哪?
: 子女本來就是別人的, 養大了就是要離開,
: 當初父母也是娶嫁, 離開祖父母遠去他方,
: 現在又何必拘泥?
: 遇到這種, 只能用智慧解決問題
: 人生正式啟航,
: 長遠的夫妻感情勝過每月的房租
: 你們住哪?看工作地點來決定,
: 給錢的老闆才是老大, 不是父母
: 祝福原PO 百年好合,天長地久
最近也因為朋友在置辦婚禮搞不定兩方家長,看了很感慨
我便想到,是不是因為我們多數上一代的長輩的生命歷程和時空背景所致
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那個年代的臺灣,勤奮賺錢是整體的時代氛圍
職業婦女開始大量出現,而家庭主婦也佔了不少比例
至於當時的男人無一不是想辦法讓自己在社會上闖蕩出些什麼
這些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狀態,就是一大群負責任且向上努力但比較沒有自己的青年人
他們那個世代是從傳統價值觀中成長,然後經歷挺巨大而快速的社會變遷
(在我看來是衝擊不小的變化。夾在最不相同的兩個世代之間。)
無一不是期望憑藉自己的努力讓父母享福,讓子女受良好教育而翻身
導致這些長輩年輕時不是汲汲營營,就是疲於奔命,都為他人辛苦為他人忙
而那個年代又還沒有如今的進步觀念
所以他們很大一部分的人大半輩子過的都是沒有自己的生活
除了因為沒有太多個人化的科技娛樂產品和追求個人享受的觀念外
也因為他們的成長環境受的不是自我探索和活出自己的教育
對於身而為人的認識,往往不為個人而活,是為家族家人而活,一輩子繞著他人打轉
因此等到他們年紀更長之後,發現除了子女工作家庭之外,自己沒有想追求或投入的事
所以即使對子女不是金錢上的依賴,也可能是精神上觀念上的依賴
這其實也可以從老一代企業主希望員工吃苦耐勞肯低頭的慣老闆心態看得出來
那年代中小企業的老闆一方面趕上了好時機
一方面社會瀰漫的就是做牛得拖,做人得磨的賣肝氣氛
而且這種文化大家視之為正常(因為賺到錢了,生活逐漸好過了,家人得到照顧了)
有些人為了幫父母養育尚未成年的兄弟姊妹
有些人為了幫助貧困的原生家庭
有些人為了養家活口
有些人為了早早減輕家庭負擔而早早出社會打拼
總而言之,多數的人都不是只為了自己在努力,也有不少人是只為了家人而努力
這樣的人在照顧下一代的時候就會變得很矛盾
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像自己一樣為了家人吃盡苦頭
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子女像自己一樣能延續原生家庭的不離不棄
他們就是從來沒有學會一種觀念:
子女養大了就是單飛過著屬於自己而完全不被原生家庭牽絆的生活
就如同大多數動物一樣,幼獸一旦學會獵食和交配,就斷離親子關係去建立自己的關係
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去調適自己:對上要傳統,對下要自新
另外,臺灣早期部分的農業社會和經濟起飛的家庭代工
這些都顯示家族關係緊密有多麼重要,個人有多麼不重要
我媽就跟我提過,小時候她媽媽(也就我外婆)生的孩子多
我這外婆一天到晚忙下田工作,沒空產後憂鬱,也沒空照顧一個接一個生的孩子
但這些兄弟姊妹們一方面大的帶小的長大
一方面家族很多人口,一下三叔公來逗一下,一下二嬸婆來餵個飯
哭了一定找得到人來哄來抱,小孩永遠不怕沒人陪伴照看一同玩耍
(我們自己在參加親戚的婚喪喜慶便會感受到,怎麼父母都會記得那一大串
牽來牽去最後都叫得出稱號的家族關係,十幾二十年見不著面,一見就熱絡如故的模樣,
我老猜,是不是他們小的時候,他們的生命歷程就是在一個家族而非小家庭中走過的?)
在類似情境下長大的人,對於追求小家庭的小生活和享受獨處找自己熱愛的事做,
是不容易或有點無所適從的
也許我舉的例子和想法是主觀或偏頗的
不過也只是想說,上一代在他們那樣活過大半輩子之後
要改變成我們這世代定義的價值觀和生命情調,確實並不容易
我自己當初結婚也固執得很,算有點半強迫讓父母接受了新世代所認定的家庭生活
但僅管自己這麼理性的堅持立場(也講到父母無法反駁)
我也不免明白,要給父母一點他們自己的立場,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理解
因為他們真的不是這樣長大的,他們長大後社會給他們的教育也不是如此
而幸好我們對待下一代,也許可以多了更多彈性,很快學習下個世代的新觀念
也幸好我們都已經知道孩子大了之後,我們要找回自己的生活重心去享受
而在我們老去以前,婆媳戰爭還是會持續,家庭衝突還是會爆發
直到我們老了,卻還有顆年輕的寬闊的心時,世代的紛爭也許才能稍歇吧
不過到那時候會不會因為下一代少子化的問題
導致他們怨怪我們這些老人吃垮社會福利,沒有建立一個長久良好的制度
使他們賦稅繁重,而變得換他們無法理解我們~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遠目)
總之,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要不斷成長和適應新世界的課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