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看到這篇就想到之前看的一本叫《獵食者-戀童癖、強暴犯及其他性犯罪者》
作者是一位哈佛心理學教授,常常跑去監獄裡訪問性犯罪者,解析他們的犯罪手法。
這本書就是在講解她多年研究的成果,很推薦大家去找來看,畢竟裡面的內容都是實際從犯罪者口中取得的第一手資料
回到正題,這本書裡面整理出許多性犯罪者的特徵跟防範方式,這裡我特別挑出戀童癖的部分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希望能避免悲劇發生。
首先,關於戀童癖的特徵通常是1.不太與成年人交往(注意,是不與,不是交不到) 2.喜歡小孩,跟特定年紀或性別的小孩特別親近,並且常會找藉口跟小孩子獨處。
但就算知道這些特徵其實也難以察覺,原因是因為這些犯罪者特別會裝。而且特別會利用人心充滿偏見的弱點。
作者訪談許多犯罪者都發現,他們維持著雙面人的生活方式,裝出大好人的樣子取信於人,這都是為了方便自己接近受害者,並且在自己被受害者舉發時不受懷疑。
例如書裡寫到有一個教會的年輕執事,平常主動服務鄉里、探視老人、捐錢幫助窮人、照顧無依的病人,同時他性侵了95名孩童,當他被舉發時,教會與地方的人士群起為他辯護,認為這麼好的人不可能強暴兒童犯,一定是那些小孩說謊。
人們往往從一個人的日常的表現或社經地位,就認定一個人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的偏見。但事實上,一個平常看起來是好人的人,不代表他就不會做壞事,做好事,也可能是為了隱藏什麼。
就跟無良企業家也會捐款慈善機構一樣,如果一個人私底下做著見不得人的勾當,那他一定更會用心做好門面功夫,以免引起懷疑。這個道理犯罪者當然也懂。
人們常以為犯罪者要嘛看起來像黑道,要嘛日常言行一定有什麼異常之處,事實上根據研究指出,殺害三人以上的性虐待者,有三成平日形象被認為是穩重正直的人,有六成的性虐待者是中產階級。(p.s此處的研究皆為美國的情況)
這也解釋了為何教會神職人員(還有學校老師或球隊教練)常傳出兒童性侵的案件,從戀童癖的角度來思考就能明白,一個社會聲望高、可以有正當理由不跟成年人交往並接近小孩而不引起懷疑的職業;再加上教會包庇的態度,這些人即使被判罪,通常不會被逐出教會,頂多換個教區繼續任職,導致神職根本成了戀童癖的夢幻工作。(當然這不是說神職人員=戀童癖,大部分的神職還是普通人的)
此外,這些犯罪者也會挑選對象,他們會特別挑選那些曾有情緒困擾、有說謊紀錄、某方面有缺陷或特別弱勢的小孩,因為他們知道,這類小孩除了很好下手之外,就算舉發了他們的犯罪行為也通常沒人相信。更何況他們有各種方法威脅利誘哄騙小孩不說出去。
結果就是受害者不敢舉發、就算舉發了也沒人信,最後受害者人數往往高的驚人。
綜上所述,作者最後提出了一些預防的方法。
首先,盡量參與你的小孩的生活,不論是球隊學校還是教會活動什麼的。因為除了少數臨時腦衝型的,大部分的性犯罪者都會以「好不好下手」來做為挑選目標的標準,而家長越參孩子的活動,你的孩子就越難下手,也就不容易被盯上。
第二,不要讓你小孩跟那些對成年人沒興趣,卻又對小孩特別熱情的人獨處,不管你覺得他人有多好
就算他是因為職業而不能跟成年人交往也一樣,因為他可能就是看上這點才選擇職業的。神父老師社工都一樣,就算是熟人親人也一樣不可放鬆警惕。事實上,高達八成的加害者是受害者的熟人。
尤其是那些沒事喜歡送禮物、讚美你家小孩,還喜歡製造跟小孩獨處機會的人,更要提防。
這些預防方式看來或許有點傷害感情與信任,但說真的,預防犯罪就是這麼難,何況要是有個萬一,誰都承擔不起,寧願一開始就多提防一點,也好過事後後悔。
其實書中還寫了很多除了戀童癖以外性犯罪者的犯罪手法,包括他們如何騙取矯治人員的信任、如何在法庭上讓其他人傾向不相信受害者的證詞等等,十分推薦,不過因為是2005年的書了,可能圖書館比較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