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個事件最後有個好的妥善處理,不過看到原po的老公如此的包容和智慧,
心裡有些不忍,基於希望原po能有平穩的心理狀態,我想提供一點專業看法回應
原po之前問的問題:
1.憂鬱症:我不知你文中提到的這個詞,是有被醫師診斷,還是你自己認為?若是
前者,猜想醫師會開藥給你,若如此,你吃了多久以及成效如何?若是
後者,我想聲明—不是只要人一憂鬱、低潮,就叫憂鬱症,它有一定的
診斷標準,若持續兩週以上,可以在網上找貝克憂鬱量表自測看看;再
者,測驗分數有時會隨近況的改變,而有高低變化。
2.情緒狀態:若你在看先生的line之前,心情很平穩,直到一個月前看了他的line後
才有爆炸反應,那就更不該用憂鬱症作為解釋你有情緒的原因了,否則
就不會有地雷一詞的存在。每人都有自己很介意的點,當自己的雷被踩
到而有強烈的思緒反應時,也是可被理解的,但不等於憂鬱症,所以我
建議這兩者不要混為一談,若你有想好好的瞭解自己怎麼了的話。
3.心理醫師?
台灣沒有這個詞!台灣只有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前者的訓練以診斷開藥為主,
有的會做心理治療,收費較心理師高;後者的心理師有分成臨床和諮商,臨床
的學校訓練較著重衡鑑評估,諮商的訓練較著重晤談的技能,心理師的收費平
均比精神科醫師低一些。
4.內心議題:
我想跟大家提醒的是,在身心科拿的"藥物",主要是緩解生理上的症狀(例如:失眠、
煩躁、亢奮、幻想等),但是造成你有這些生理症狀的 "心理議題",並不會因為你
吃了藥後、明天醒來,所有的內心困擾就此消失,一點也不會!
所以你可能因為吃了藥,睡著了,但讓你煩心的事仍然在那裡,因此若只靠藥物,
可能吃了一兩年後,會發現停滯,心裡感覺仍然很糟,問題一樣在那裡,甚至因為累
積很久,反而更嚴重。(這是我很多個案本人親口跟我說的;當他們的精神科醫師
只開藥、沒轉介時,他們會耗了長時間後,自己主動向外找心理諮商求助)
5.不信任:
我想和原po說的是,若單單就你的文字描述,讓我想到幾個相似的個案—
*認知上相信另一半,但情緒上就是不信任
這現象的矛盾,不少人都有,所以妳不孤單;但是,這現象是怎麼產生的,
卻是每個人的原因都不一樣,而常常來求助的,自己也不知根源是怎麼來的,
所以會需要專業人員協助探索、協助看見。
有可能是原生家庭造成、有可能是過去不快的感情經驗、有可能是依附關係受創,
這些事件,很多時候會被自己的過度壓抑或忽略,而被埋在心裡很深很深的地方,
然後你以為它過去了、它沒事了、它解決了,但是,它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有個
相似的事件觸碰到它時,你的內心就會爆炸。
這時,我會說:這個事件不是讓你爆炸的源頭,它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