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ndra80032 (頻語兒)》之銘言:
: ※此文為板主代Po,板主不代轉信給原發文者,請不要寄信來板主信箱※
: 我跟老公大學認識,交往十四年,結婚四年。
: 我們的感情應該算好吧,不然也不會走這麼久。
: 他對我很好,對自己節儉但對我大方,
: 大小節日也都是他會去特別記得然後安排驚喜,十幾年了如一日。
: 我通常只記得他的生日...。
先說結論,我覺得不算逼迫,比較是妳們的背景的差異性。
我舉一個兩個例子,A從小家庭背景是父母會疼愛,也重視生活品質,爸
媽從小會去給予愛與參與成長過程,在這樣的價值觀洗禮下,A認為生活
的重點在於生活品質,賺錢的目的是為何提高生活品質,沒有必要讓自己
經常性的處於高壓的環境,所以A會認為有錢是要均衡使用,成長經驗中
也沒有因為對錢有著莫名的恐慌,自己的家庭背景如果也還不錯,不會認
為家中的資源是不該使用,而是認同這是家庭的支持,是與原生家庭更緊
密的依據。
另一個例子,B從小的經驗,雙親要求他要滿足社會期待,分數、科系、
人品、危機意識、自制、寡欲,這樣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很習慣去根據外
界、雙親、另一半、其他人等人的需求去做抉擇機制的判定標準。對B來
說,唸書考高分,因為這是社會以及爸媽期望的,選擇科系,因為這個科
技可能對未來的賺錢會有幫助。當一個體貼的男朋友,這是應該要做的事
。有小孩後,假日要帶小孩要帶太太出門走走,這是一個好先生該有的樣
子。賺了錢為家庭付出,要把錢投入給家庭,給太太,給小孩,這是一種
責任。
以上B的例子,對B來說,職業、家庭、感情、小孩,甚至是小到跟另一半
一起出遊,去度假,其實心態上來說跟工作沒兩樣,賺錢是一種工作,寵
另一半是一種工作,買禮物是一種工作,出遊一樣是一種工作,每週的一
至日都是在工作,這樣的生活當然是蠻悶到喘不過氣。
A與B的差別在於,在成長過程中,B並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自主性,B的
自主性取決於外界,所以B在抉擇時很常會看A的臉色做決定,及使這個決
定B不喜歡,但是在道德、大義下,B會選擇放棄自己的需求,去迎合A,長
期的否定自己的需求,自然是充滿著低落感,覺得自己努力賺錢認真持家
,從內到外來看都是一個很棒的人,為何B這麼不開心。
就A的視野來看,生活就是提高生活水品,好的生活品質會帶給家人更好的
生活滿足,所以選擇靠娘家近的地方,有計畫的繼承家業,買禮物給家人,
跟先生一起經營家庭生活,這是再正常也不過。
A遇到一個問題在於,無論AB的家庭開銷再怎麼高,A與B的認知就是有落差
。A認為生活品質提高,A覺得應該是幸福與滿足,會有安心感,但是B怎麼
一直不開心,以前薪水比較低的時候會有壓力,這點可以理解,但是薪水也
登20萬了,加上A的薪水,一個家庭月收入30萬,應該是很夠用,怎麼B在家
庭經營上卻跟A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A對此產生的疑慮,因為A從小累積的自主性告訴A這不是一件舒服的事,A想
要解決這個問題,想要面對這個讓A覺得不舒服的問題點。
===========================================================
A要瞭解一件事,對B來說,B從小獲得的愛,跟A是不同的。B比較像是有條
件的愛,B要符合期待,才會被肯定,所以對B來說,愛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以及滿足自己的喜好與需求,可能有道德上的污點,一個好的人不應該縱欲
,在這樣的枷鎖下,甚至是不許可去認識自己的喜好跟興趣,而是只能當一
個外界期望的好人,有能力的人,自律的人。
對A來說,如果A覺得B應該可以享受生命,去提高自己的滿足度以及學習家
庭經營不該是在工作,A要做的就是把B當成小孩去給予愛,像是在金錢上跟
B搶付錢,讓B不要一直覺得被要求付出是他理所當然應該做的事,讓B可以喘
口氣去感受到無條件的愛是理所當然。在生活中A也要跟B搶事情做,或者是A
花錢幫B處理,讓B不要一直處於工作的狀態。在出遊以及時間金錢安排下,A
也要很有耐心的不斷的去問B到底想要什麼。
說穿了,B缺乏的就是幼年時的雙親的無條件的愛,A把對待自己小孩的方式拿
來對待B,基本上就是一個較為可行的路。
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