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六歲以下小孩,仍持續外出,說聚餐人數很少,但吃飯喝酒本來就是高風險,但卻說
每個人早晚都會得到,小孩也不例外,得了頂多輕症,新聞上連陳指揮官也大方去聚餐,
政策混亂,網路很多確診後遺症的文章,也有給他看,但都是國外的研究居多,他不置可
否,真的無言不知道怎麼溝通,為什麼要拿我跟小孩的健康去賭,平常也不是自私的人,
也愛我跟孩子,這次不知道怎麼了......
有幼兒可以理解耶,畢竟幼兒也沒疫苗可打更怕染疫,像我們家有幼兒,母親節南部婆家跟我外婆家都先不回去了,也盡量減少非必要聚會。
老實說,以現在的防疫政策,就是希望大家都得過但不要太耗費醫療資源就康復,有外出有上班就遲早都會得,我們家五個人在這波全中了,目前還在全家隔離中,我家三歲小孩沒打過疫苗,反而無症狀,其他人都打了三劑
不如分居到你覺得疫情結束的時候?好奇小孩沒有吃上幼兒園在外面吃午餐嗎
我小孩學校有小朋友確診,我小姑職場也有人確診,在遍地開花的情況下,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誰傳誰,總之就是大家都中了,除非永遠都關在家,不然不可能防得住
其實我身邊確診的大人,都是小孩在安親班或者學校傳染回來比較多耶
家有小幼兒完全可以理解原 po 的心情,雖然仍要上班上學等必要活動,但為了幼兒還是會盡量減少非必要聚餐,能晚得一天是一天有些推文不知道在噓什麼,聚餐本來就容易染疫,明明就是能推掉的事情
我覺得這種事情沒有對錯,但是你要跟另一半取得共識。
作者: sodaparadise (阿里西亞) 2022-05-02 12:25:00
不用理噓的人,要共存,明明可以延緩時間再確診,也不用急著擠在第一波手忙腳亂醫療資源緊繃的時候,罵最大聲的都是別人的囝仔死不了的心態,換成是他們自己老小有三長兩短,就不是這個嘴臉了
會被噓的原因根本不是風控,也不是避險文字裡就看得出來想要責任轉嫁要責難老公就直說我還會給推沒有行止紀錄列表檢討別人都很簡單數據都顯示在那邊
作者: venomprotein (人吧) 2022-05-02 13:53:00
請他們來家裡吃飯哎
回家設置黏性地板黏鞋子吧進門設緩衝區有換衣、沐浴、被乾空氣吹完才能進家門既然要防止就不要防心安防有效吧取暖推文都不是給有效建議原po要的是看起來安全還是真安全說無塵室太累,她要的不就是有效降低風險嗎?這就是典型病毒不會挑上班的人只會挑玩樂的人
我同事每天戴口罩煮飯,落實公筷母匙,全家夾完菜各自吃,不在餐桌上用餐。我是覺得如果每天在家也戴口罩、做到像她那樣,確實可以降低在家確診的可能性,不然不管是聚餐上班還是什麼因素染疫,全家一起中的可能性都還是有的
為什麼染疫傳染別人要有陰影是故意、刻意嗎真的害怕染疫後果先檢視現有的防護作為吧若在家不配戴口罩,怎麼確保自己不是無症狀者不是只挑自己覺得安心項目不見棺材不掉淚真的是完美示範情緒勒索
謹慎在哪看不懂,感覺謹慎?還是從家內生活落實謹慎就是噓賭、自私這些字眼
國外spring break 滿滿的都是人 有怎樣嗎?我覺得你們還是少出門 這樣我們才不用人擠人
呵呵 吃飯聚餐也扯陳時中 可憐唷我誠心拜託各位鄉民不要再出門了啦 照八卦文章來看應該景點餐廳都要沒人啊 為何還是那麼多人啦
@meruruC 這也無關信不信仰指數化的感染數就是中獎早晚問題疫苗的數據顯示防重症但無法防感染不管你喜不喜歡政策被感染就是趨勢
跟疫情無關,是小孩那麼小老公不該一直外出聚餐吧..
作者: kurakihikaru 2022-05-05 16:04:00
買保險,防疫險買好買滿!
作者: mmloveflower (大家都愛吃生蠔) 2022-05-06 22:51:00
只能不出門了 連上班也不要吧因為出門就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