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串推文、回文經常出現一個論點:
「選擇人數較少/非市區的小學,必然會犧牲相當程度的未來課業表現」,
我個人不同意,想先和原PO分享我自己的求學經驗,再用論理的方式
來說明這個論點有其盲點。
我成長所在的學區有A、B、C、D四間國小,
A:人數最多、考試最密集,競爭壓力最大,
而且靠近中研院,學生有相當比例是研究員甚至是院士的子女,
是當地公認的好學校。
B:距離A不到100公尺,條件基本相同,但是人數較少,競爭壓力略小。
C:位在現在的南港展覽館館址,當地評價課業表現大約和B相若。
D:位置在山腳下,附近是農田和荒地,一屆三個班不到80人。
我小學是念離家最近的D,下課就是衝去打躲避球或是抓蝗蟲、蚱蜢、金龜子,
最大抓過成年人巴掌大的蝗蟲。
家長會的時候,每年都有家長反映其他三間學校早自習都在考試,
只有我們都在玩,這樣會落後等等,
不過直到畢業我們學校都沒有跟進這個政策。
畢業後我是念當地國中,我們學校同學組成落差比較大,
部分同學家庭環境沒那麼好,隔壁班同學國三就打死人進感化學校,
基本上,我也是每一節一下課,就抱著球衝去佔籃球場,
我們國中從來沒有被視為是升學學校。
背景講這麼多,我想說的是,
我高中和大學仍然順利/僥倖進入全國第一志願。
我的國小同學有念112電機的,
最要好的、一起抓蚱蜢的兩個朋友分別是交大電物和成大資工。
國中同班同學也有博士跟醫生。
誠然,我們國中小的時候老師爸媽都會說:
「你念的學校很差,沒有競爭力,
你的成績根本不算什麼,
A、B小學/中正、介壽國中那邊高手如雲,隨便都可以電爆你」,
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我們好像還真的沒有比較差。
反而是就讀離家近的學校,小學階段我媽才能接送我去補習班,
也有更長的時間可以陪讀。
(我沒有特別鼓吹不補習,我小學補英文,國中補英數物,這點倒是沒有少)
我認為國中小階段,選校對未來課業表現的影響不顯著,理由有幾個:
一、國中小的教材基本上各校沒有落差,
名校買的到的評量、題本,大家都買得到,乖乖寫完就對了。
這點要到高中,前幾志願各校會發學習資料開始才有差別。
二、國中小的課程深度較淺,可以追求滿分,
100分顯示了學生能完全掌握這一次的學習進度,
至少可以確定這個學生沒有落後於名校生。
這點也是我爸媽一直要求的,
每一次考試完都要檢討,既然理應滿分,那失分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是沒聽懂、努力不夠還是粗心?
每次考完都要被檢討,小時候覺得他們真的很盧,
但是拿滿分的時候也特別爽,而且長大會真的感謝爸媽。
三、接著上點,國中小階段重點是培養念書習慣,又可以分為兩部分:
(一)態度:
競爭的態度應該是要和自己比較,不是和別人。
別人考差不代表我可以考差,拿不到滿分就代表有值得改進之處。
(二)讀書方法:
這包含了超前進度預習、背誦技巧、刷題速度,
還有最重要的,每一場考試要準備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有準備」。
而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一環,與學校無關。
我認為單以課業表現為考量,國中小選擇離家近的非名校,未必是壞事。
反而父母有更長的時間陪伴小孩,掌握小孩的生活和學業狀況。
想要體驗高強度同儕競爭或是校園氛圍的薰陶,
高中大學再說就好了。
我的女兒下個月底出生,我和老婆目前的結論也是,
我們會一樣讓她念和我一模一樣的學校,
課業上地基我們幫她打足,往上想不想念、能念多遠,就看她自己了。
(不過最後還是要補充說明一下,我的「國中小不用選校論」,
前提是沒有要特別培養小朋友打奧林匹亞,或是成為樂器等藝術項目的專項人才,
否則最好還是送去有專門班級的學校。
我建中高一的時候不自量力,跑去參加物奧培訓營被按在地上磨擦,這點我特別有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