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 鄉村過年的程序和一個小靈異

作者: waidozen (劍膽琴心)   2009-06-11 15:45:32
前段時間講靈性動物講的有點多。最終,靈性動物越來越少的事實表明人類的可怕。但
是,我們人類也有害怕的東西,只要你心里依舊有敬畏,不管你敬畏什么。
鄉村依舊被指責為“封建愚昧落後”之類,但是有的時候風俗被污名化了,有的時候也
的確有繁文縟節的嫌疑,也的確有些不好的太過分的細節或者行為讓現代人難以理解。
但是,這些風俗就這樣存在著,存在了成百上千年。
它們可能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我個人而言,我有敬畏之心,我就不會最
終泯滅良知。但是,無神論者一般大肆地將這些東西統統“革命”之,最終或者敬畏新
的東西,或者偷偷地尊崇過去的傳統;但是也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存在。
對于最後一類,我是難以理解的,只能用可能是人格宏大的問題吧。於我,我是難以承
受這種生活的。
春節中的風俗習慣可以發現鄉民的尊敬和畏懼之心。
我們春節并非如城市中那樣團圓飯一頓走親訪友一天而結束。現在若干人都認為春節是
一個節日,更確切的說是一個休息的節日。就我受的教育和影響而言,我覺得春節可能
也很累,但是,無論嘴上怎么抱怨,實際上事後會感到一種超脫,一種快樂。我父母一
輩都認為,春節是提供了一個盡孝伺候先人的機會。
就我們鄉村而言,春節的本意是一個迎祖先回家過年、祈求新年吉祥如意的節日。事先
要做若干準備,包餃子,掛家堂(一種寫著歷代祖先夫妻名諱,按照輩份排列的表,以
前是紙做的,現在一般都換成裝裱的,或者絲綢的。),擺貢品,貼春聯,打掃庭院等
等。但是,真正的年的到來是要從請祖先回家開始。
基本程序是,先要拜祭祖先,請祖先回家,然後在家里撒谷草或者玉米稈給祖先的坐騎
喂食,放上攔門棍,插上桃符,這代表著這個家只是給自己人進的,孤魂野鬼是不能進
家的,桃符和攔門棍就能防止他們進家。
然後,在先人家堂面前上香後,就開始迎財神。財神每年都有自己的位置,比如說今年
財神在東北,便拜訪貢品,好酒,鞭炮,紙錢和香火去東北方向迎財神。這一般是真正
過年的第一步,可見,鄉民也是非常實用的,請回來祖先後,第一個請的神是財神,呵
呵。
下一步,一般是“安年”。就是主神和祖先都請回來了,我和父親會在各神位面前叩首
,燒紙告訴他們過年開始,讓他們盡情享受香火。
然後,就是喝財神酒,實際上是團圓酒,這又可以看到鄉民的實用之處。
最重要的是除夕過年,除了各個神位磕頭燒香燒紙外,其中有個特別有意思的情節是“
拜四方”。實際上就是擺四個正位的神和四個偏位的神。
由于灶神已經在臘月二十三安位,所以過年的時候灶神有個單獨的位置。拜四方中的神
有好的神仙,如財神(其實財神也安位了,但是也需要擺,呵呵)、喜神、貴神、福神
,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典型的惡煞,即太歲和三殺。
有的時候幾個神可能分享一個位置,但是為了保證一種安然的心理,我們先拜完有神的
位置,然後再為了全面和遺漏把其他的位置都拜一邊。
拜好神仙是為了讓他們保佑家門的平安和發展;而拜惡煞是為了讓它們高抬貴手,不求
保佑,但求別給家人帶來禍患。無論是好神還是惡煞都是好酒好貢伺候著。
正式春節一般是三天多。除夕那天一般是“安年”和“過年”,晚上燈火不熄,香火不
斷;初一是“歇年”,初二晚上“送年”。送年的程序和過年差不多,也要拜四方,但
是需要打開攔門棍,把祖先用燈籠帶著送到門外,南北東西各送個十步左右,叩首即可

但是,宏觀的春節是需要到正月十五的,一般沒有急事不出遠門的。加上從臘八開始忙
年,一年的春節是非常長的,呵呵。
每家供奉的神位數量也是不同的,細節的程序也可能有差別,但是一般都維持著一種互
相尊重。但是,祖先位置、財神位置、灶神位置和天地位置(供奉天帝和地母的神位)
都是必然存在的。
當然,有的人家可能因為家里財力有限,可能將財神放在祖先旁邊共同享受供奉。我家
除了這些位之外,還多設了一個菩薩和狐仙的神位,也需要供奉。
祖先神位供奉一般是饅頭(嘿嘿山東大饅頭哦)、年糕、斧頭、三葷三素和六雙筷子。
人家和我家不一樣。畢竟,每個人家都頂著一片天,在同中求不同也是一種非常樸實的
鄉民思想。財神神位面前不放斧頭,放算盤,山東大饅頭由兩只面魚代替。灶神位和天
地位則是放糖和點心即可。春節三天的餃子都是在除夕上午包完(我們村姓齊的則是在
除夕日的凌晨包完),餃子都是素的。除夕、初一全天和初二全天需要下水餃。出鍋的
水餃都需要供奉。包括床上、門口都要供奉。不過,是兩個餃子和一雙筷子而已。
再補充一點,以前我爺爺活著的時候,我們家的餃子一般是下兩次,第一次給神和祖先
供奉,第二次給我們人吃。但是,後來,我們乘著大事(如紅白事或者考學事)改。
我覺得比較奇特也想給各位介紹的是,我們也給家族里面12歲之前夭折和未成人(未結
婚就死掉的)的孩子(“少亡”,應該也包括嬰靈吧)準備了供奉,但是他們是沒有資
格去祖先牌位的,只能圍在外面的水缸上。一般擺放四碗四雙筷子。
其實,這些程序是非常繁瑣的。但是,千百年來,每個人都在遵守著,可能與地方的解
釋體系相關,更可能與每個人的心理相關,向往安詳,規避禍端,因此竟然有了泛神論
的感覺。
走出這個體系,來自別的地方,或者經受無神論洗禮的人們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很奇
怪,不同姓氏村落之間也有若干不同的地方,竟然能夠安然相守。
風俗的程序一般是不能擅改的,只能通過喪事或者喜事或者鴻運事(如考學升遷)才能
借運改。所以,現在風俗也不太一樣了。當然,大體還是在堅守著。
呵呵,給各位先提供這些民俗學和人類學的原材料吧。
=================
為了與本版主題相關,補充個靈異事件。
我上初中的時候,有個哥哥結婚之後便與父母分家單過了。作為新一代青年,他基本屬
于什么不怕類別的。有一年接財神,他忘記了放筷子,人家提醒他放筷子,他說“放什
么筷子,自己用手抓著吃就行了。”因為,吃素餃子的確一般人難以堅持下去,他除夕
夜下的元宵和肉餃子。據他自己事後說,家里的蠟燭全部流了。這在老人眼里是非常大
的不吉之兆。
正月初七,他家里晚上一把火,四間房子燒了三間。後來,經查是線路老化。
即使如此,說是線路老化,但是也沒有人敢過年糊弄了,都覺得是神明把握的一切。
不過,這幾年若干人依舊過年不太認真了,呵呵。
親身經歷才可使用本標題文章。^^
作者: waidozen (劍膽琴心)   2009-06-11 15:47:00
不好意思版主,我忘記在經驗后空格了,咋辦呢。
作者: hesza (frontier)   2009-06-11 15:49:00
推W大~人親切故事精彩~
作者: dolphin15 (愛自己多一點)   2009-06-11 15:50:00
可以在標題按大T修改 (飄走...)
作者: doomlicca (我想自爆)   2009-06-11 15:51:00
話說我家也是山東 不過沒聽父親提過黃鼠狼或狐狸仙 不知是不是靠海邊的關係
作者: doomlicca (我想自爆)   2009-06-11 15:53:00
沒回去看過 那邊剩下都遠親 沒什麼真實感
作者: waidozen (劍膽琴心)   2009-06-11 16:04:00
謝謝dol大,呵呵
作者: lykewake (lykewake)   2009-06-11 16:29:00
推一下~大T改標題~大E改內文~
作者: frencesbaby   2009-06-11 17:07:00
推推~喜歡你分享的風土民情
作者: DeAnima   2009-06-11 17:15:00
有看有推~~~
作者: baconkao (培根)   2009-06-11 17:29:00
忠實觀眾推
作者: ymir29   2009-06-11 17:30:00
好有年味的感覺..我家過年就跟平常日一樣
作者: andrewfox (白尾狐)   2009-06-11 18:25:00
推推
作者: lovebites (我在M的左邊,你在哪裡?)   2009-06-11 18:57:00
推...好傳統的過年習俗...連我爺奶都沒這麼講究了...
作者: Triad (謎之星雲裡的八卦星人)   2009-06-11 19:25:00
其實本版不限靈異而已啦...長知識文我也覺得很好啊~
作者: aneyoko ( )   2009-06-11 20:45:00
傳統的過年習俗我還滿喜歡的說XD
作者: jrm093 (台北工作男)   2009-06-11 20:59:00
大推 傳統也有好處
作者: massconny   2009-06-11 21:46:00
W大必推~但我還是覺得心意是最重要的:)
作者: john73 (〒△〒)   2009-06-11 22:37:00
保留很多傳統習俗阿~
作者: laches (laches)   2009-06-11 22:44:00
好看
作者: tpd (chester)   2009-06-11 23:27:00
大推啊~~有種不同世界的感覺!長知識!
作者: lattenight (拿鐵不想睡)   2009-06-12 00:36:00
好特別唷~ @@
作者: skinylien   2009-06-12 01:01:00
推推~~
作者: winble ( )   2009-06-12 14:19:00
推推 好詳細啊^^
作者: Jaies (雞肋)   2009-06-12 18:43:00
長知識
作者: jumpneko (跳跳)   2009-06-13 13:44:00
W大的文章寫的好仔細,學到不少東西呢!謝謝^^
作者: dugarry (Father&Mother)   2009-07-01 14:01:00
有看必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