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拜讀蘇大的作品受益良多,
這邊也提供一些資訊拋磚引玉,若有違板規自刪。
因為最近在進行一些未來的稿件,
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恰好看到以下這篇文章,
網址如下:(全文是是DOC檔,有興趣的話複製連結可直接下載)
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458/73.doc
文章篇名為:
「一魂一魄」錯解為「三魂七魄」的觀念史源流,
,並論祖先牌位信仰的實況。
此篇收錄在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七期,2006年發表的文章,
作者為歐崇敬,印象中他是個頗熱中政治的生死學學者。
看到這個頗為大膽的篇名,拜讀了一下,他是從典籍裡面,
去搜尋,發覺說,所謂的三魂七魄的「三」和「七」,
似乎並非指數字。
在下僅為轉述,並非個人意見,因為這個見解我也是首次聽到,
以下節錄:
(前半段比較艱澀,主要在講八卦的定性和理論很晚才確認,
若沒耐性可看著色的部分)
前略...「三魂七魄」不是指個數的「三與七」,而是用<先天八卦 >
的左右位置象徵說明「魂魄」的屬性,這個用法原來是用來取代古代中
國缺乏「理論物理學」用語的不足,而是指「坎(七)魄,離(三)魂」
或「水(坎/七)魄;火(離/三)魂 」,終於最後由靈魂學轉而解誤
為三加七的實體個數。
註1 三條魂在道教被作為一種物質上的實有。
註2 七條魄也在道教上被作為一種實有。
註3 <先天八卦>的完整圖式不見於先秦任何典籍。
註4 數字的象徵用法在先秦書籍已可見,如《呂氏春秋》、
《老子》、<太一生水>等。
一、與魂魄理論一同被錯解的觀念與符號
不只魂魄與一魂一魄被錯解,魄散於人死後被錯解為尚有七條魄的存在;
相關的錯解與之相伴其實才是使得魂魄理論一直未被恢復原貌。首先,
在先秦的數學家、天文家、易學家、占卜家、曆法家、方術家與醫家原來
是各自由其獨立的觀念發展源流而逐步在戰國時期的「稷下學派」一百五
十年發展時期,以及「呂氏春秋」學派匯集時期,及西漢武帝的五經博士
官與東漢緯書出現等幾個階段而漸次使得凡涉及神秘世界或不可見世界之
內涵皆交匯為一個體系。
而這個體系自《呂氏春秋》學派中更以數字加以工整地形成一套概念架構,
特別是以「五」為核心的意識型態:[五方/五音/五行/五色/五藏/五帝]等。
然而,在《呂氏春秋 》的時代,我們其實尚未見到<先天八卦>與人體或陰宅、
陽宅結合的痕跡。而這其中最令人難解的是《周易》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八卦何時出現?六十四卦何時出現?陰爻與陽爻又何時出現?在《左傳》
中我們可確定的是八卦的卦名已出現,但是由《左傳 》及戰國的典籍交互比對之下,
<六十四卦名>在春秋戰國雖大概已與今本周易相同,但實況上確有多套版本,
每套版本的卦名皆有些許的出入。亦即六十四卦名的定版,十分可能是西漢武帝
前後的經學官手上才定版的。
這個證據是帛書周易與阜陽漢易的出現使得專家大吃一驚。不但卦名是可變動的,
原來易經的版本也有所不同,阜陽王的漢易本中太多的應用與占卜部分都是今本所
沒有的。
更令人吃驚的是:原來卦爻的本身也不是這幾千年中所見的一橫一斷(-/--)。
而是原來用(七/八)後來簡化為[一的中間加上一個黑點代表七,
而八的寫法更向橫處發展],終而再簡化為所謂的陰爻與陽爻。
無怪乎,我們在所有的出土古物中見不到先秦有八個卦的卦爻圖
同以八方位地並列出現於一處,亦見不到漢初以前有任何以六十四卦爻
並排為一個圓圖的文物。
換句話說,所謂的「乾」在八個原始基礎卦爻乃是「七,七,七」的連續排列,
而「坤」是「八,八,八」,為使用方便,使三個相連為一體,則改為直列。
所以八卦爻的原始意象不是[0與1]而是[七與八]。
那麼我們終於可以理解為何周易始終在先秦出現的文獻是關心六十四卦中的
占斷與處境哲學的理解,我們始終卻不見專對<先天八卦>、<後天八卦 >
的基本卦爻之內容討論。
也就是我們所見到的漢初以前易學相關文獻卻討論的是六爻體而不討論三爻的
八個基本卦體。
只有一個原由:這是數字卜與阜陽易出現後,使我們了解到,
原來商代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個數為卜的過程,
在周初到春秋中期以前已逐步簡化為六個數、五個數、四個數、甚至是兩個數。
周易中尚有[六、九],就是周初由[六、七、八、九]四個數再簡化為二個數的
占卜用途之痕跡。那麼《周易》的占卜體系一開始就是由二的三次方(8),
出現的各種基本組合;又再度乘二為六個變項,但僅以[七,八]作表現的形式。
其後與「太極」、「兩儀」、「四象」(原在戰國為天文學的用語),
「八卦」作一贯連的概念架構發展,十分可能是在戰國中晚期到西漢前期才逐步
形成一套宇宙論的體系用語 。
而將「八卦」排列為所為的<先天>、<後天>之說明也未見於先秦諸子書之中,
是以將<先天八卦>托於伏羲,<後天八卦>托於周文王應為依託之言。因為既然
在戰國時期不存在陰爻與陽爻,那麼又何來以陽爻陰爻為體的<先天八卦>及
<後天八卦>呢?
這當是在西漢到東漢之間才出現的依托圖形。
在所謂的<先天八卦>中,進一步地在東漢時期加入了戰國時期的<九宮數字格>,
也就是井字型的以五為中,使一到九放在九格中,並使任何一方向的行列皆加為「十五」
,而兩端必為「十」。而「九」象徵為「頭」,「一」象徵為「陰處」。
在這個新的結合也就是[右三→魂]、[左七→魄]的雛形。
西漢到東漢的理論家們定立了<先天八卦>與<九宮數字格 >的關係後,
除了把人體的內外架構放入其中之外,尚且把[天/地(日/月);水/火;
風雷;山澤]放入其中。
於是[七/水/坎]三者合一;[三/火/離]三者合一,如同[九/天(日)/乾]
等其他六個組合一般。
在此,我們終於看出「魂魄」理論與[七/水/坎]及[三/火/離]合一的原由了。
先秦的魂魄理論是人死魂飛而魄散,魂飛向九天或九泉亦或在大地為遊魂不確定,
因人而異,但魂總是合一在一體的,於是[水/七]的水不是指WATER而是指一種
「流失性」的象徵理論物理語言,終是,魂是聚,而魄是散,於是「水魂火魄」
當表述為「三魂七魄」一詞的是東漢揚雄的《太玄經 》中的:「以三為木,四火金」。
道家因以稱人有「三魂七魄」在此的理論是順著筆者上述的考查而指一種屬性,
揚雄不失為大儒者,並未誤為三條魂或七條魄。而《抱朴子˙內篇˙地真》中曰:
「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身中之三魂七魄」。
在此葛洪仍未誤解為三條魂或七條魄。但在古稱小道藏的《雲笈七籤》中
竟稱三魂為[胎光/爽靈/幽精],魄為[尸狗/伏矢/雀陰/吞賊/排毒/除穢/臭肺]。
而《酉陽雜俎》中又云:「三魂營骨,七魄衛肉」則未必是依《雲》書所記。
問題的出現大體上應在魏晉到兩宋之間,到了明代這種誤解已經普遍化了。
道教今傳的祖先牌位安置法或土葬法、牽亡魂法,基本上都是本於明代的承傳。
明鄭時期與鄭成功來台的道士多為明代閩派道教人士。
無論是活著的生命禮俗或各種死亡形式出現的處理,乃至家族祖靈的處理皆依
上述的架構而思考或發展為各種方術。以招魂法為例,即在布幡上寫字上三條
魂、七條魄的名稱。
而明代的小說由許道琳所著之《封神演義》就把姜子牙被敵方長期施法而失魂失魄,
僅存一魂一魄亦可為例。一個能寫數十萬字的小說家,收集若干的法術、神明傳說,
閱書何止萬卷,但竟出巨大的錯誤;亦可見明代時局這種誤解已十分嚴重了。
那麼,到了台灣以後的三百多年不就「有違」祖制也就不能怪世人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