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feeks (菲客絲)
2015-10-22 17:32:58在朋友臉書看到的討論串
關民間信仰
因為本魯家裡信耶穌
本魯本身無宗教信仰
(不排斥賣靈魂給惡魔)
所以對於民間信仰很不懂
請各位提點
在朋友臉書所見討論串是:
有朋友提到,他有個朋友因為工作關係(開公司當老闆)
做過一些不是很道德
傷害他人的事
而該老闆也覺得做些缺德事害人很有趣
但他很怕會有報應
因此他狂拜拜
(拜城隍爺為主)
但他覺得在家裡安神位在家拜
神明會看不下去而有所作為
來導正他的行爲或是給他報應
他會怕
因此他不在家安神位不在家裡拜拜
他都是到外面的廟拜
他覺得外面的神明很忙,所以不會顧到他的行爲道不道德,不會有時間導正他行爲,在外
面的廟拜拜,他就不會有事
下面回文的人都說這理論是行得通的,就是人可以做壞事,在外面的廟拜拜就不會被報應
卻有保佑
本魯懷疑:那外面的神明不會因為太忙錄而沒時間保佑他嗎?
作者:
Lang90 (六條御息所)
2015-10-22 17:34:00又問事?風潮?
作者:
Birdy (是是是)
2015-10-22 17:36:00你自己都覺得有問題,還來問???
作者:
mn435 (nick)
2015-10-22 17:45:00去靈版問吧
本來這問題是中二到不想回答,但你在一群中二之中還能有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稍微跟你講一下好了因果兩個字是不完全正確,真正是因緣果三個字善因惡因都是以緣為契機而產生果惡果不來則已,一來又快又硬,啊啊啊頂到你噴善果來的又慢又軟,也可能根本不來,就是這麼不公平滴
作者:
feeks (菲客絲)
2015-10-22 17:57:00謝謝m大
神明那段本來想講,但這邊宮廟派太多,就不說了 呵呵
作者:
fge16 ( TT)
2015-10-22 18:34:00你確定那些是「神」嗎?
作者:
feeks (菲客絲)
2015-10-22 18:34:00沒關係 我了解。最近版上太敏感,我這篇沒想太多就po了。但我只是想純討論民間信仰,完全不是要問事
作者:
dreamq (不裝B是種美德)
2015-10-22 18:37:00二次元的人覺得把神像放在好遠好遠的地方神就看不到了卻沒想到三次元的神把直線彎一下就看到二次元的人在幹啥二次元的人表示... 什麼叫做彎一下? 我哪知
一樣會有因果報應,佛菩薩都逃不過了,你覺得呢?只是時候未到,勸那老闆改邪歸正。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作者:
Lang90 (六條御息所)
2015-10-22 19:03:00會做的不會怕,會怕的不會做,凡事做半套的死最快。
作者:
kab (好難的加泰語)
2015-10-22 21:03:00會怕報應的人往往不做壞事會有衰事發生…不怕報應的人常做壞事還好運連連…最後跟自己說,對的起自己的良好就好了…其他的神佛也不會幫你
作者: x7008261 (Noway) 2015-10-22 21:50:00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作者:
haramio (hara)
2015-10-22 23:38:00無法理解那位老闆的思考邏輯==
作者: vertos (vertos) 2015-10-22 23:57:00
神明又不是服務業,也不欠人,何須人拜?又何必應人之求?把神明假想成鴻海的郭董好了,郭董會只因為人求他或送他幾盒水果就幫人發財生子避禍病癒?如果人類的郭董都不會這樣做了,正神會比郭董還卑微而受人賄賂驅使嗎?信神是應該學習神明的精神修正自己的心性及行為,而非利用神明的超能力來解決自身問題,這是徹頭徹尾的 迷信。會有求必應的多半有問題。若真希望有神明奇蹟護佑也先自摸心頭問自己何德何能?呵呵,文中的企業主好自為之吧!
作者: pain99 (pain99) 2015-10-23 13:11:00
我必須要說,善報不是來的又慢又軟,之所以來的慢是因為現代人妄念多而且心性多有不善(請參照太上感應篇),惡報也不一定來得快,要緣,而且如果當事人福報深厚,有些先享完福才會報惡果,至於一直做壞事他還感到愧疚,感覺是還有善根(至少還怕報應),只是沒有人點醒他
作者: u424008 2015-10-23 13:12:00
因為善果在還累世債 有剩才會回饋給你 惡果累積到緣熟時你會覺得又快又硬
作者: pain99 (pain99) 2015-10-23 13:14:00
神明從來不會因為誰拜他又作惡,保佑他作惡,而是行的正自然得神明保佑,老闆很可惜如果有神明給他報應說不定還能回頭如果真的行為很善的其實也是來得快,真的有修行行善的話一定會感受到不一樣
作者: david014590 (老頭子) 2015-10-23 22:35:00
M大說這邊宮廟派多~不如說...全台灣以宮廟派為最多
作者:
daidai (腳踏實地)
2015-10-24 19:42:00民間信仰板→ folk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