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魯是馬偕急診主治蔡宜勳
(在ptt還是要有ptt的語言對吧XD,平常大都潛水還請大家多多包涵指教)
本魯剛好是科裡面最沒function、knowledge不佳、又不愛教學
趁這次出來發揮一點額外的功用XD
以下文超長
大家茶餘飯後看看
然後本魯真的愛好和平討厭爭吵同事有目共睹
馬偕急診其實真的是北區來診量數一數二多
所以PGY orientation時都會告知在急診絕對不是輕鬆的course
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在急診的loading真的會讓人覺得吃不消
連我自己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個性
第一天在急診上班也緊張到拉肚子
然後一整個晚上只看兩個新病人、隔天交班被電到翻過去
所以其實PGY在急診覺得累、覺得煩、覺得病人很tra很難搞...
相信在急診受訓的每個人覺得都經歷過
急診上班基本loading就是這麽多
所以對剛進入醫院學習面對病人的PGY大多是吃不消
這個絕對正常也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不論在哪個科別
大家就是一個團隊
上班後的所有事務,在下班前總是得由大家一同承擔
站在急診的角度
我們絕對希望一起上班的都是自己科內的醫師
PGY初來乍到不熟悉科內運作方式、開單看病人速度通常較慢
不瞭解需要尋求解答的狀況也絕對比較多
對暗藏炸彈的病人敏感度也較低
當班掛名的主治醫師自然也輕鬆不起來
所以相較於自己科內的R
PGY勢必是比較需要讓一起搭班的同仁多擔待一些
(上班時看見搭班的都是自己人那真是上班的一個小確幸)
站在PGY的角度
如果來急診可以坐在主治醫師後面跟診打打瞌睡
說說笑笑、吃吃東西睡睡覺蓋蓋章輕鬆上下班
在急診待得愉快、急診同仁滿意度也高
我離開的時候給急診評價更高
按照前幾篇文章提到的PGY招生邏輯
那不是更美好的正向循環?
只可惜現行制度下
衛福部目前的設定
醫學中心就是以PGY為基礎的單位在運作著
所以無法給予住院醫師或是主治醫師更多容額讓上述的烏托邦世界得以實現
(簡單說,他就是要PGY站上前線)
因此同在一條船上的大家一起努力總比互相傷害來得更愉快
我相信大家都是抱持著這樣的心情
此外
相信大家應該也有感覺
醫學越進步、分類越細
不同科別也就更像不同行業
大家對彼此不熟悉的同時
就更無法接納彼此
也更無法給予對方體諒
所以醫界總是給人一種文人相輕的感覺而難以團結
我自己覺得,既然無法不到各科受訓
大家不如設身處地趁機到各科做最後的學習
瞭解不同科別會遇到的難題與處境
也更能讓彼此未來在不同科別時更能相互體諒
以上是我想回文的最初宗旨
下面想回應一些之前文章提到的疑問處
(就說文超長了吧廠廠)
Q1. 急診是R先選好班剩下的再給PGY,然後PGY有業績壓力但R沒有
A1. PGY雖然受到不少要求,但是對急診的要求我們也都會優先滿足,
畢竟科內的人比較配(ㄏㄠˇ)合(ㄠ),
所以永遠是把PGY的班排完才開始填本科。
業績壓力的部分,科內對自己住院醫師的業績沒有明文規定,
但是速度上都會有一定要求,這個其實很難用數目來規範,
畢竟真正1~2級的病人處理起來不可能和輕症一樣。
之所以用病人數來規範PGY,其實也是不得已但相對客觀的方式。
Q2. 急診主治醫師常常失蹤
A2. 原則上急診應該算是醫院裡同一時間醫師密度相對高的單位,
線上絕對會有主治醫師可供諮詢(急診的病患也不會“允許“主治不在),
急診的同仁也都有共識,不會讓PGY孤立無援,
也許外科有trauma、內科有OHCA,大家過去支援;
也許趁新病人較少時去覓食甚至休息,
其實在看不到主治醫師的當下,住院醫師絕對有權利隨時撥電話給他,
因為在當下,他就應該cover現場的一切。
科內其實也都會希望甚至要求PGY在上班時要適時休息並用餐,
這個絕對是PGY的權利,我們也都會優先滿足。
急診的上班時間大多數強度是相對強的,除了滿坑滿谷的留觀病人之外,
大部份輕症的新病人又會不分時段用各種白眼翻不完的主訴或是看也看不完的
死不了的病來找你,衛福部規定即使檢傷三級的病人也必須在30分鐘內看診,
而大多數的病人待在急診就像待廣義相對論裡的鐵盤上一般,
過了十分鐘就好像一小時,也足夠他進來診間咆哮了,
因此常常要懂得在病人海中適時放手抽空去休息,
因為如果你想等病人calm down再去,常常也就去不了了。
懂得讓自己不要在這樣高強度的環境裡疲乏,
是讓自己在線上看診時保持活力與維持對炸彈的警覺性的不二法門。
Q3. 有些V根本不理人,還會擺臭臉
A3. 醫界也是一個社會,本來就會有各式各樣的人,我相信絕對不只有本科。
PGY大多來我們單位一個月,所以沒機會相處更久,事實上,相處久了以後,
會發現也許他們不擅應對或是不擅教學以至於讓PGY有這種感受,
但他們其實也都是很認真的醫師,會認真評估和檢視PGY看過的病人,
確定病人的安全,其實也都是默默地在協助PGY更安全地渡過急診這個course,
不會在未來的哪天午夜夢迴為了3000萬半夜驚醒。
以上
還是希望大家良性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