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值班。對著電腦,路上有車有人,清晨微雨。沉默太久,傷害也太重,我想該是和
大家清楚說幾句話的時候。(老梗)
嗚嗚﹐在下也是先前討論熱烈的高醫開刀房某小科R3。
其實每個人在intern時都曾感到無助、徬徨、憤怒、需要被(關)愛。
這應該是所有醫學生/醫師的共同經歷,無庸置疑。
我想為所有的學長姊弟妹先找到都認同的基礎。
那麼好了,如果說高醫真的像我們所說的這麼不錯,在PGY市場上今年還是狂瀉?
因為我們的目標對象,也就是intern要轉職為PGY的這屆同學的感受不夠好。
或者說,經由網路上搜尋、或外放同學探聽的其他醫院選擇起來,就是不夠好。
我想,如果用study的模型來說,就是每個人的intern經驗都是cross-section report;
但我們變成學長姐之後都會用cohort study的想法去理解/想像現在學弟妹的感受。
白話一些,那就是老人家最愛提的"跟你們比阿,我當年可是blablabla..."
這些,我們現在做住院醫師的人以前當clerk或int是不是也記憶猶新?
(當然,因為一般人很少在不同地方重複當過int,所以不可能做pair-t test)
所以,如果以我們"當年"的經驗去看現在學弟妹的待遇
或許乍聽之下也會覺得"靠,都已經那麼爽了還要要求甚麼?"
那麼相差20年以上的高層,會有"這些學生真難搞"的心態就不意外了。
每個年代都有他們的困境和選擇,這需要我們去傾聽和理解。
就像父母親他們很難理解現在工作多難做、房子有多貴、小孩有多難養。
是,當然我們現在物質現實上是比當年富裕的多,
但在"現在"這個年代,相比其他國家環境,我們的感受就是艱困得多。
人就跟血流一樣,會往壓力低的地方流、往含氧量多的肺泡移動。
如果其他地方錢多、loading少、apply機會高、高層開明,我為什麼不去?
我想高層可能還是沒有看到真正的癥結點。
Hypotension明擺在眼前,我們可能在牛肉或臨時調整的政策上改變,
就像那開到dose高到不行的inotropic agent一樣,如果fluid status不夠,
雖然能得到暫時的維持,但最後還是難逃shock和ischemia的命運。
高醫最常被提及的優點,在我看來,有時也是最黑暗的隱憂。
就是"人情味濃"、"父子般手把手的教學關係"。
我有幸外放到南部某國立大學的附設醫院度過我的int時期。
那邊薪水少、loading重,他們本院的int卻過著甘之如飴的生活。
因為我看到了"朋友般的學習關係",也就是"想學就學,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如果不想學,就做好minimal requirement就好"的師生關係。
被高層酸的機率相對較低(當然還是會偶爾被酸)。
但我看到了尊重和free的教學風格。
高醫常感覺到"自己人"一定要好好教,
所以父子之間常有"愛之深、酸之切"的事件發生。
最後要收尾聲明一下,樓上的都是愛校的同學學長姊,也都是我尊敬的同事們。
或許這樣的發文會有反向招生的嫌疑,但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希望這間醫院文化改善、各校人才濟濟、PGY滿到噴出來、
從此之後沒有BG卡位(但遺憾很困難)blablabla...
只是想抒發一下不同的想法:如果我們在PGY缺人的當下,
給出更多以往院方不願開的牛肉,最後滿招了,
會不會又讓"需要改革、檢討"的力道弱下來了?
很希望能在後續的回文當中看到"我不是高醫小編,我是高醫某P"之類的文章。
明明學弟妹的抱怨焦點不在各位CR的身上,招不到人卻要由我們CR出面收拾。
其實我感到相當不平。
最後我要說一個小故事:
當年clerk run麻醉科時曾跑到一個刀房欣賞某VS開刀,
卻莫名得到"滾出去!"的待遇(我明明站在門口沒幹嘛阿?)
現在,我回到了麻醉科,某VS卻常常稱兄道弟的跟我噓寒問暖。
但,當年的傷痕是不會磨滅的。
你們讓我對這間醫院留下了刻板印象。
我想,現在的學弟妹或多或少有這種感覺吧。
希望大家最終都能找到自己的好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