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講在最前面,我不認為勞動部調查的受僱醫師薪水是正確的,因為受僱醫師的薪水有
調查上的困難
但是科技業的薪水就是100%正確的,因為科技業要編列財報,其中,員工收入編列 / 員
工總人數 = 平均每個員工的收入
↑上述資料並無造假之可能,因為這是要會計師簽帳,造假要坐牢的,更何況台積、鴻海
等都是大公司,沒有必要在這件事上造假
根據勞動部調查
受僱醫師2017平均薪資為154,465
這裡的受僱醫師計67357人 : 西醫46311人、牙醫14379人、中醫6685人
不含自行開業醫
這裡的平均薪資謂本薪+紅利+獎金等全部收入
可知受僱醫師年薪約185萬左右
https://www.mol.gov.tw/media/1380925/bb22.pdf
根據勞動部調查
上市電子公司排名前19名為 :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30363109.A.4E1.html
1 2454 聯發科 半導體業 2,875
2 6411 晶焱 半導體業 2,777
3 2317 鴻海 其他電子業 2,775
4 3299 帛漢 通信網路業 2,484
5 3227 原相 半導體業 2,461
6 8299 群聯 電腦及週邊設備業 2,445
7 2354 鴻準 其他電子業 2,369
8 3388 崇越電 電子零組件業 2,218
9 3443 創意電子 半導體業 2,180
10 5274 信驊 半導體業 2,175
11 3529 力旺 半導體業 2,126
12 2379 瑞昱 半導體業 2,019
13 3034 聯詠 半導體業 2,002
14 2330 台積電 半導體業 1,942
15 3006 晶豪科技 半導體業 1,853
以上15家公司的員工平均薪資皆超過醫生
員工的定義,上從總經理、下至掃地阿姨都算在內。惟約聘者不計
15家裡面大公司有
聯科發 7000人
鴻海 8000人
群聯 1000人
創意 500人
瑞昱 4000人
聯詠 2000人
台積 46000人
可以簡單得到以下結論
1、許多科技業員工收入皆超過醫師
2、就算沒超過,差也不會很多,例如排名73的威剛平均收入也有121萬
3、勞動部算出來醫師薪水這麼少,應該是因為沒有把開業醫算進入,若算入,醫師收入
將大幅增加
4、科技業要自行創業極困難,所以大部分科技業員工真的就是領那個錢沒錯
5、科技業員工收入差異大,鴻海新進員工收入約80~100。但是當到副總的話收入將達數
千萬 ; 但是醫生收入差異小,柯文哲一年的收入約400萬,其實跟一個主任差不了多少
其實勞動部的報告有說
他引述了「臺灣醫師的生涯路徑與職場結構」,臺大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陳端容
著。
內容稱,開業醫佔全體醫師1/3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開業醫的平均收入是500
(500 + 185x2) / 3= 290
醫師的收入將大幅提高至290萬,跟聯發科差不多
※ 引述《sepsisshock (演算法魔法師)》之銘言:
: 台灣很多醫師待在醫界象牙塔久惹
: 根本不知道轉行的其實不少
: 小魯也是屬於熱愛理工的那種
: 醫學念的極端痛苦
: 因此蒐集了不少醫轉理工的例子
: 醫轉科技業
: PCMAN -> 後端工程師
: 台大醫學系畢 -> 醫工所 -> 雲端工程師
: 輔大醫學系畢 -> 理工研究所 -> 資訊工程師
: 醫轉基礎科學
: 台大醫學系畢 -> 國外數學博 -> 猶他大學教授
: 陽明醫學系畢 -> 國外數學博 -> 杜克大學教授
: 對環境不滿意 就是想辦法逃啊
: 不然就是留下來當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