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的經歷沒什麼好說嘴的,我就是個醫二代,所以只能拿爸爸出來說嘴。
家父高中重考一次,大學重考一次,役期兩年後重考一次才當上賴院長學弟。
算一算,他進入醫界的時間剛好落在健保初期,晚他同輩人10年左右。
本來他想待在母校訓練,結果第一次專科考試因為改卷出包,他名落孫山。
只好用外面代訓名額回去,然後又被大老不爽,所以不能留在成大。
即便他那時想要走冷門的小兒心臟外科。
我的爺爺是唐榮鐵工廠基層員工,奶奶是家庭主婦兼菜市場成衣販。
所以父親在醫界是所謂無親無故。出來的時候台灣醫療黃金潮早已經結束。
民國92年,父親和銀行貸款3000多萬元,在南部鄉下草創。
經營到現在小有規模,一年大約600+,還能讓兒女出國唸書。
我和小一歲的妹妹都錄取了英國的醫學系。
父親說過一句話:「一個行業好不好,看父母會不會要孩子走就知道。」
薪資方面台灣醫生,在20歲的我看來,要領超過平均的薪水其實不困難。
像我家最近開出一個職位,用半合作方式徵醫師,父親屬意的是年輕一點的醫師,
但是因為是在鄉下的關係,年輕一代多半不願意屈就。
薪資方面其實真的還可以,像現在一個服務醫師一個禮拜三診,月收大概10w左右。
其他的時間聽說都在玩股票。
如果是獨立診段的話,另一個醫生一週六診,差不多是30-40+。
我一直都很疑惑,為什麼很多年輕一代的醫生寧願死守都市職缺,也不願到鄉下服務。
像我就很想在鄉下就業。我所住的地點,很多老一輩的醫師再過幾年後就會退休,現在都
進入半做半休的狀態,結果空出來的餅,都沒有年輕醫師想要去搶。機會永遠都在,只是
每個年代的機會形式不同。如同我父親那一代在都市開業就是在紅海中滅頂,鄉村才有機會續存。
放眼先進國家之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美國這樣對醫師開出這樣優渥的條件。
但這樣的薪資,卻是犧牲了整體社會利益所達成的。
我不希望看到一個醫療系統,會讓救護車司機在認為病患無法負擔高昂的收費時,選擇
直接驅車離去。台灣所給醫生的薪水大概是和日本、英國同一個等級,換算台灣物價,
比上述兩個國家還好過了。
健保在我看來是一個立意良好的系統。醫界的對它的批評聲浪,往往會讓我想起二戰後
NHS初創的時期,英國醫界的批評聲浪那時也是不斷。
但是健保和NHS對其所屬國家的貢獻,整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的。
醫生這個行業,說到底,就是求穩。風光的科技業,就像教主說的,沒跟上那波就如鹹魚一般,也不會大富大貴。
Business cycle所帶來的動盪,對醫師影響不大,對其他行業卻時常是致命性的。
算一算時間,金融風暴又準備再來了,我這屆的大學畢業生又要愁雲慘霧了。
紐約打工族大概要哭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