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理解錯的話,原原 po 希望找到對未來工作規劃有益,同時具有熱忱的技能。
是的話,個人也覺得低年級時多方嘗試特別值得;技能、理解和熱忱,常需要時間茁壯。
進實驗室滿好的,也許熱忱慢慢才會顯現或培養出來。
不進實驗室也不用焦慮,如果很多人進,想靠著類似經驗為 apply 加分的效益也就低了
。
對未來工作規劃有益的事,很少是那種直覺就會喜歡到不行的情況。起步階段不容易有和
老師或學長姊互取所需的情況。多方嘗試作為嘗試,很難不走彎路。
而走彎路再正常不過了。低年級時間相對寬裕,成本比較可以承受。不管是前面回文說的
做實驗、寫程式、跑統計、學數學,最常見不了了之的原因有:挑戰性太小覺得枯燥、挑
戰性太大覺得挫敗。
如果是覺得枯燥,那學到的經驗就是自己可能對這類作業不太有熱忱,可以作為未來選擇
方向的參考;如果是覺得挫敗,那很很大概率不是能力問題。
身在周圍同學們各個優秀的一個結果是,總會覺得自己比不上人家,容易低估自身能力。
因為焦慮,所以鼓起勇氣跨出舒適圈,學統計/寫程式,結果發現坑一堆,從入門到放棄
,以為自己資質不夠。
其實不是這樣。感覺很難的問題,往往只是感覺很難。資工系同學找
stackoverflow/github 的時候就像醫師在查 pubmed/uptodate 一樣,領域外的人覺得很
猛,其實還好;有時候離解決問題就只是看懂幾個符號或滑鼠多點擊下而已。大家一樣是
在不懂中找答案,最大的差別是過程的心理狀態。
所以重點在不要造成自己太多的心理負擔。科技大學的老師也有在 youtube 教學,還可
能比名校的老師更懂得沒基礎的同學遭遇的困難;高等微積分離聽起來太高等,那就從微
積分先;英文課程看不懂,就看中文的。學寫程式的話,也 hahow 之類感覺很盤的(?
)也行,換算一下就會發現自己鬼打牆掙扎的時薪有夠低。沒壓力就好,起步唯二的地雷
就只有鑽牛角尖和放棄。
覺得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摸索新領域的路徑很像是下圖右邊這樣的:
https://reurl.cc/j1NLRD
這個在 deep learning 裡叫做 SGD(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人工智慧在學習
時也是跌跌撞撞的,不過電腦不會灰心,並且理所當然的把前一輪的失誤,當成下一輪的
修正方向;有時候覺得氣餒也沒有關係,往往一兩個月後無意間再碰碰運氣就發現自己有
新的領悟了。
最後是,多方嘗試也不一定要和未來工作加分有關。之前系上有學霸畢業後跑去讀數學,
有學長跑去從政,跑去當作家的。當時覺得這些人有什麼毛病?後來才發現沒毛病,就是
自己的所見太狹隘,看不見別人的光亮而已。
不用太焦慮。但一時放不下焦慮的話,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