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作品以及「村上春樹現象」的批評大都會注意到這樣一種現象:
及其讀者會有認同於書中腳色的傾向,覺得「我」的心境第一次以某種影像的形式
揭露了給我,這種心境本來是模糊,難以言表,甚至屬無意識層次的,
這本該歸功於村上對後現代氛圍巧妙的刻畫,他的作品重要的貢獻之一也在於表達這種人的境況。
然而他作品的這種特質導致了這種危險:一廂情願的自我認同現象—
不只是讀者認同於書中的人物,他們甚至反過來把自我強硬地加諸在書中的人物身上,
就好像書中的人物成了自我安位休息的容器,就如同村上早期作品常被批評的
對現實的拒斥與沉溺於自我。
村上作品中充斥著物的元素,三明治、義大利麵、沙拉、啤酒、威士忌、搖滾樂……
它們就好比僅存的對「現實世界」的聯繫與證明,然而這些元素恰恰成了拜物教
(fetishism)的完美對象,村上春樹也才能變成一種時尚,
村上春樹式的生活也才成了一種可供模仿的流行。不只是村上春樹的作品,
連同裏頭的物品,以及這些生活方式,通通都變成商品拜物教的一環了,
如此也才會出現一系列清單,教你怎樣才「村上」。
就這樣,村上作品中的批判態度被忘卻了,這該怪誰呢?要說村上作品本身就注定要使讀者迷途,
沉醉在一種個人主義的小資產階級愜意,還是說這些讀者背叛了村上,曲解了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