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社會上,有一些人,年紀輕輕,好手好腳,
卻過著遊手好閒,靠乞討、救濟度日,成為社會的負擔
這種人,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叫他們米蟲
在連續劇裡,他們是在劇終前必定會悔悟的浪子
但是因為他們會唱出他們的心聲,舞出他們的生命,
所以,他們成了「吉屋出租」中的英雄
我承認,這大概只是我體內反動小走資的血液在作祟
而對於舞台劇的不熟悉,連帶也讓我在看電影時,缺乏劇迷的感動與包容,
但是,這歌詠貧窮與疾病的電影/舞台劇,概念也太過時了吧?
我們的主角,是繳不起房租,三餐不濟,冬天得靠燒東西取暖的窮人們
很慘,對吧?
對啊...可是,為什麼不找個工作呢?
就算沒辦法搬進好公寓,好歹也可以填飽肚子吧?
哦...可是去工作等於是出賣靈魂哩!!
我是不知道端盤子煎漢堡或當清潔工為什麼是出賣靈魂啦
...不過,這些人顯然是寧可出賣肉體,也不可以向這個功利主義社會低頭
所以,他們抱著吉他閒晃不寫歌,拍不給人看的紀錄片,
偶而吸吸毒,玩玩交換性伴侶或進行性交易
然後以驚世駭俗的言行,嚇小走資們為樂
...這樣的生活實際上或許刺激有趣,但是在電影裡卻讓我看得呵欠連連
看這些一點也不討喜的人物無所事事的哀嚎抱怨兩三小時有啥意思?
歌很好聽?那聽原聲帶就好啦!
鮮活的人物?感人的劇情?有嗎?
在這裡,導演 Columbus 可以說是原封不動的把舞台劇給搬上螢幕
我們偶而可以看到真正的外景,但是從取景、歌舞穿插到劇情走向...
完全就是舞台劇那一套
可惜...電影不是舞台劇!
舞台劇的魅力,很大一部份來自於看現場那種互動的感覺
角色深度不夠可以靠演員的魅力彌補,劇情由歌舞交代過去更是天經地義
可是,大致照抄到這裡來,
場景轉換就顯得不夠流暢,簡陋而且小家子氣
片段瑣碎的劇情,在電影中更加明顯,
角色的貧乏即使是演員們奮力的歌舞也無法掩飾
加上本片大部分的演員都缺乏銀幕魅力與存在感
在在都讓我無法專注於電影上,
旁邊的觀眾哭得希哩嘩啦的,
我卻不耐的頻頻看錶,想知道他們到底能用唱歌拖時間拖到怎樣的地步
劇中人物有許多是同性/雙性戀、吸毒者、愛滋病患/帶原者...
我想,在舞台劇剛推出的時候,這樣的劇情一定是很前衛的,
傳達的訊息想必是比當時的觀念更進步得多
但十幾年後的現在觀之,卻顯得過時
對啦,我們不該以歧視跟恐懼排斥對待愛滋病患,同性戀是正常人...
連吸毒這個行為也漸漸被除罪化
可是,有必要把他們寫成聖人跟烈士嗎?
如果我們不該用金錢與健康去定義一個人,
那這部片傳達的訊息又算什麼?
在我看來不過是矯枉過正的另一種虛偽濫情罷了
推薦:喜歡舞台劇的觀眾(是說,這些人可以直接看舞台劇就好了)
不推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