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 尼古拉溫丁黑芬:將血紅還給殘酷大街

作者: quiff (酒吞童子)   2006-11-24 22:02:57
文/Quiff(原刊於金馬搶鮮報)
出生於丹麥的尼古拉溫丁黑芬在十一歲那年渡海赴美,他的大半青少年
時期都在紐約渡過。十四歲那年他與畢生最重要的啟蒙電影《德州電鋸
殺人狂》相遇,片中不輕易把血腥場面顯露於觀眾面前,卻能透過音效
設計來營造出陰鬱晦澀的驚懼氛圍,其電影風格深深影響了他日後作品
;也因此尼古拉的作品中每當面臨關鍵場景,始終充斥了重金屬吉他的
扭曲撕裂聲響及轟隆低頻音牆,在觀眾耳邊不停迴盪撞擊。恐懼驚疑正
是他的拿手好戲,極其擅於以山雨欲來的緊繃步調來牢牢攫取觀眾的注
意力。
尼古拉對電影的濃厚興趣或正可說是因家學淵源之故,其父安德斯黑芬
是丹麥電影界赫赫有名的剪接師、編劇與導演,更曾親身參與《破浪而
出》、《在黑暗中漫舞》、《厄夜變奏曲》的製作。自幼耳濡目染之下
,喜愛馬汀史柯西斯與布紐爾的尼古拉選擇前往美國戲劇學院就讀,並
隨之一頭栽進了電影的世界。1996年尼古拉推出首部電影《藥頭悲歌》
,片中結合了丹麥電影對於現實困境的關注,以及美國電影中的強烈感
染力,催生出此歐美混血的獨特處女作,甫推出聲勢便一鳴驚人。
此後尼古拉的創作可分為三個路線。分別描述三個不同角色的《藥頭》
三部曲選擇以丹麥哥本哈根的毒販世界為舞台,均是將故事聚焦在單一
人物的遭遇上,攝影機亦步亦趨地捕捉下主角如何面對眼前接踵而來的
諸多難題;在創作時間橫跨近十年的《藥頭》三部曲裡,角色們或許彼
此穿插來去,但在觀影上並無依照順序的絕對必要,導演只以攝影風格
與敘事手法來作形式上的統一,故事情節則各自獨立。要當作不同作品
單獨審視亦無妨,合在一起觀看更別有樂趣。
尼古拉的第二部作品《復仇之血》則是以六名角色為出發點來挑戰多線
式敘事手法,當困苦生活與女友懷孕的焦慮雙雙向主角襲來,暴力成為
他唯一宣洩的出口。而尼古拉於2003年挾著功成名就的聲勢,大膽離家
至加拿大挑戰英語電影世界,與《噩夢輓歌》編劇休伯塞爾比、《巴頓
芬克》男星約翰托特羅協力合作出首部英語長片《恐懼X檔案》。片中
他揚棄了招牌的手持攝影,以大量錄影帶畫面為基底,將現實與幻覺交
互剪輯出大衛林區式的心理驚悚劇。三種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貫穿其
中的便是尼古拉對恐懼與暴力的高明調度。
他的電影裡不常出現血流成河的驚異影像、槍彈滿天飛的荒謬光景,在
手持鏡頭的尾隨跟拍之下,往往從頭到尾就只是那麼一聲零星槍響,竄
進觀眾耳底卻是如斯轟隆震驚、憾動人心。尼古拉從不刻意突顯血腥畫
面,但鮮紅色調在他的電影裡則隨處可見,在地毯裡、壁紙上、傢俱中
放眼望去均是採用大紅設計,不停鑽刺著觀眾瞳孔,擠壓心中即將爆發
的情緒界限。
承襲暴力美學之名的諸多近代導演中,不論是昆汀塔倫提諾、蓋瑞奇、
保羅麥格根,甚至是成名已久的奧立佛史東,在他們的電影裡暴力往往
只是一種宣洩誇飾的手段,而其中角色雖然形象鮮明、卻也只能存活於
光影交逐的虛構世界之中,與現實生活始終脫軌失焦;尼古拉溫丁黑芬
則不然。
就如同達頓兄弟或肯洛區始終著眼於勞工階層、弱勢族群與社會淘汰者
,尼古拉也同樣地一直將鏡頭對準了某一邊緣族群,捕捉他們的孤寂與
虛無、憤怒與悲痛,只是剛巧這群人的雙手上均沾染了嗆鼻煙硝與黏膩
血污。這些角色不是大秤分金、大碗吃肉的黑幫暴徒,他們都是一個活
生生、情感豐富的平凡人,隨處可見的和善父親、女兒、丈夫、長兄、
好友;只是當他們轉過身來面對生活難題時,便成了地下世界裡面目可
憎、神情猙獰的毒販雛妓、舞廳保鑣或亟欲復仇的商場警衛。
這些角色從不為黑吃黑、爭權奪利而輕率拔槍相向,或許是女友懷孕、
妹妹受虐、妻子慘遭無情謀殺,又或許是親見殘虐行徑而不禁出手相助
,尼古拉溫丁黑芬把這群角色從銀幕幻界中挪將出來,還給了喋血冷硬
的殘酷大街,賦予他們在低賤營生背後的真實人生寫照。尼古拉給了他
們血與肉,又再給了他們一個不得不扣下扳機的理由,而每一聲槍響的
背後均藏著向無情世間反擊的悲憤怒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