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明日的記憶》小說與電影的比較

作者: Pets (寵物先生)   2007-09-06 02:04:40
本文同時發表於網誌:http://nostalgiabyrinth.blog110.fc2.com
多重觀點的悲痛呈現──《明日的記憶》小說與電影的比較
接觸這部作品的方式相當特殊,從一開始看預告片的潸然淚下,打算
在觀影之前閱畢小說卻不幸只讀完三分之一,到特映會後半的淚眼婆
娑,觀影後在家裡異常沉靜的閱讀過程,如此電影與小說交替消化的
我,深刻地體會到以不同角度接觸作品,所帶來的各種影響。
無庸置疑,這是一部能讓大部分讀者(或觀眾)感動、乃至流淚的作
品。
如果要我推薦電影與小說的欣賞順序,那我會建議大家先去閱讀小說
,再來觀賞電影。首先,兩者在劇情事件的安排大致上是相同的,唯
一不同的只在事件的某些細節部分,但這些部分還是會造成一些微妙
的感受差異,至於孰優孰劣,我認為電影修改後所呈現的部分較優於
原作;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同的內容,小說中的悲情片段描寫,除非
讀者自己發揮相當強的想像空間,否則在電影鮮明的視覺情境、那總
是同樣的一首卻每出招必揪心的配樂,以及渡邊謙和樋口可南子老練
的演技之下,要讓小說產生與電影同等的催淚效果,我認為是很困難
的。
雖然如此,但並不是說電影看完就不用讀小說了,因為小說提供了觀
賞者另一個看故事的角度,並在某方面補足了電影根本的缺憾。
所謂另一個看故事的角度,就是相較於電影的全知觀點,小說是採用
第一人稱視點,也就是主角佐伯雅行的口吻來敘述故事的。我們在電
影裡看到的渡邊謙,是一個從充滿鬥志到逐漸衰落,後半場一直保持
兩眼無神狀態的中年男子,我們只知道男主角得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會忘東忘西,後期還會有情緒起伏不定、易怒的傾向。
然而,透過小說的第一人稱描寫,讀者甚至可以觀察到,主角在知道
自己得病之後,從頭到尾所呈現的心境變化:只要一發現自己忘記事
情就立刻惶惶不安,怕是痴呆又惡化了;厭煩每次用餐都是吃魚和玄
米飯,又不能喝酒,每次都得飲用無酒精啤酒的困擾心情;擔心自己
病情被同事、上司和女兒知道的不安感;因為怕遺忘,不斷把別人說
過的話鉅細靡遺紀錄在紙條上,這種近乎偏執狂的行為……甚至是更
細微的,他對同事、上司、妻女等人的內心看法,諸如此類的心理描
寫,電影上是很難呈現給觀眾的。小說補足了電影的這份缺憾。
此外,從電影的全知觀點和小說的第一人稱視點,分別觀察主角的失
智行為,其感受也不盡相同。電影由於觀眾是立於場景之外來觀察角
色,因此會以如同醫師觀察病人的方式,冷眼看待主角的失憶與暴躁
、絕望等情緒;而小說的第一人稱視點,會讓讀者進入男主角的內心
世界,卻又因為讀者們心智上是正常的,因此會在主角產生失智敘述
──如對幾小時前才談論過的棒球選手沒有印象、重覆購買同樣的東
西、在日記上書寫重覆的一段話而不自覺(講到這裡,強力推薦大家
去看東野圭吾的《超‧殺人事件》,裡面的〈超高齡化社會殺人事件
〉有類似卻更為捧腹的橋段)──的瞬間恢復理性,間接察覺主角心
智的不正常。兩種都是讓讀者明瞭主角失智的呈現方式,卻因為直接
與間接的手法表現,而讓觀眾(或讀者)的體驗有所不同。
不過,雖說第一人稱視點的確彌補了全知觀點的不足,但過於注重主
角的內心敘述(後半部由甚),卻也讓其他角色與主角之間的互動顯
得略為模糊。尤其是在書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角色──妻子枝實子的部
分,電影利用大量場景堆砌妻子對丈夫的情感,這些場景小說雖然也
多有出現,但大部分被主角的內心戲所淹沒,所呈現的效果反而就沒
那麼強了。但我認為這並不是荻原浩的寫作功力問題,而是小說敘述
方式本身的侷限所致。
最後來比較電影與小說,在一些場景上明顯的異同之處:
(以下洩漏大部分劇情,請斟酌是否會喪失觀賞樂趣後再行閱讀)
1. 小說版設定佐伯在大學時代向菅原老人學習陶藝時,有一個名叫兒島
的男性學習夥伴,在電影版這個角色消失了,改由妻子枝實子擔任這
個角色。也因為有學過陶藝的經驗,枝實子在佐伯失智辭職在家後,
能藉由友人濱野喜美子(電影版原創角色)的介紹,進入陶藝館工作
(原作中有提到她在找工作,但並沒有描述後續上班的情節)。私認
為電影改編的這個部分做得很好,甚至能讓一些劇情的安排更為深刻
、合理,請看以下2.3.4.點。
2. 電影版佐伯之所以會與妻子發生口角,進而用瓷碟敲擊其頭部,就是
因為對於妻子可以外出工作的嫉妒心使然。在小說版並沒有使用暴力
的橋段,僅以夫妻間的冷戰代替。
3. 佐伯最後得以趁妻子不在,偷溜出門去菅原老人的日向窯,也是因為
妻子去工作的緣故(小說版是因為妻子去照顧生病發燒的女兒)。
4. 結尾枝實子感人的百里尋夫那一幕,關於「枝實子為何能找到佐伯?
」這點,小說的解釋是佐伯有在家中留下線索,然而電影卻是因為「
枝實子和佐伯在日向窯有共同的回憶,因此知道他一定會去那裡」,
明顯感性許多。
5. 關於佐伯在醫院接受吉田醫師測驗的結果,小說與電影有細節上的不
同。且佐伯在電影版中得知自己確實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一度激動地
跑到頂樓,吉田醫師因此還對他說一些鼓勵的話語,小說中並沒有這
一幕。
6. 小說版的枝實子因為佐伯患病大量改變佐伯的飲食,甚至買了健康器
材。在電影版中,似乎只有在妻子上街買菜與佐伯的午餐便當出現了
一點端倪。
7. 小說版在佐伯眼中經常會出現兩個自己在對話的錯覺,電影版刪除了
這一段。
8. 佐伯從廣告公司離職後,部內一群職員出來送行的感人場面是電影版
才有的。小說中出來送行的只有安藤一人,之後才舉辦歡送會,且向
局長告密致使佐伯離職的罪魁禍首園田並沒有去歡送會。
9. 小說版佐伯的女婿直也姓渡邊,到了電影版則改為伊東,是因為要避
男主角渡邊謙的名諱嗎?(←大誤)此外直也在小說版的父母並沒有
過世,因此在婚禮中,自然也沒有電影版佐伯上台致詞的那一幕。
10. 孫女芽吹的名字,在電影版是佐伯親自取的(小說版不明),還有漂
亮的墨寶。
11. 佐伯常去的木崎陶藝教室,老師木崎因為經營日漸困窘,而向失智的
佐伯詐取燒窯費,被佐伯藉由筆記所察覺。關於這一幕,電影版佐伯
察覺後即逃離陶藝教室,小說版的木崎是累犯,且佐伯察覺後有和他
攤牌。
12. 菅原老人在電影版中,有在窯火旁唱一段看似滑稽卻令人悲傷(?)
的歌,與佐伯在安養之家聽到的歌相呼應。小說版並沒有這首歌。
13. 小說中佐伯拿去日向窯燒的茶碗,是要送給女兒夫婦的,然而電影版
中卻利用這個茶碗達成最後一幕感人的伏筆,相當高明。
14. 電影一開始採用倒敘手法,場景是枝實子陪伴佐伯在安養之家,隨後
時光開始向前快速倒轉至佐伯尚未發病前在公司的情形,這與後面的
一些場景有呼應的效果。小說版則是很普通的順敘法。
作者: LDHK (事在人為)   2007-02-10 22:33:00
感謝
作者: SKnight (全ては時の中に…)   2007-02-16 17:56:00
轉錄已徵得原作者同意 ^^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6:00
不過我比較喜歡小說喔:) 電影還沒看,不過就預告來看跟我看小說我覺得電影畫面或許比較鮮明當下衝擊較大,但小說細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7:00
膩敘述主角思考很棒,且小說可以自我投射有較大的空間。電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8:00
影卻為了把思考影像化而有過於激動的畫面,免不了有人覺得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19:00
撒狗血,當然我還沒看電影不敢確定,但有時平淡的過程反而
作者: ronging   2007-09-06 04:20:00
有更強的餘韻。不過電影一定會去看的,相信必然也是絕佳:)
作者: Robert28 (Albert)   2007-09-06 13:12:00
演員經驗更可以提升整個戲劇效果吧 期待電影~
作者: cindyin   2007-09-11 22:00:00
看了預告感覺小說會比較好看~看小說超超超感動..
作者: hasiba (小柴)   2007-09-15 14:40:00
寫的真詳細
作者: RAYBO (貓不羈)   2007-09-17 12:08:00
寫得好!
作者: clapton (clapton)   2007-09-18 22:51:00
今天也和女友去看了.. 好文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