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一個看了四年Romero電影的影迷的一點觀後感。
我沒有預料到George A. Romero的電影會在我青少年時期到成年這一段重要的時間
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
不知不覺,我已經在四年內,看過了George A. Romero橫跨三十九年的五部殭屍電影。
我必須要說,我只能略懂George A. Romero在電影中所陳述的皮毛。
我無法體會越戰的背景,也無法體會七零年代經濟危機,更不能了解八零年代美國
的軍武擴張。
我不是美國人,以我的年紀也無法吸收過去這四十年來的社會變遷。
但,拍攝於2006年的《活屍日記》終於是一個我所能觸及的時代與題材。
這部電影,無疑反映了George A. Romero的創造力,也反映了我們所存活的時代。
我必須要說,就恐怖片的角度來詮釋《活屍日記》,它的格局是五部曲當中最小的。
然而,就一部電影來說,《活屍日記》涵蓋的題材與範圍打破了國際的界限。
George A. Romero的前四部作品,大多數的題材涵蓋於美國的社會與情勢。
而《活屍日記》則把重心從美國轉移到全球網路以及全球媒體。
我非常訝異於George A. Romero銳利的眼光和他敏銳的思想。
片中沒有提到切確的年份,但《活屍日記》片中的時間點是和1968年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是平行的。
George A. Romero本人也說他會回到源頭來解釋一切。
重新讓觀眾了解,如果全世界的死人都開始復活的世界會是怎樣?
但他看似回到過去的「根源」,卻從「根源」著眼未來。
媒體的亂象,網路的傳播,真相被掩蓋。
George A. Romero並不是試圖用DV拍攝殭屍,而是用DV記錄了我們的世界。
無論我們的世界,死人會不會復活變成殭屍來生吃活人,片中反映的現象
仍是每天上演在我們的世界中。
《活屍日記》引述了1999年《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台詞:
「they are us。」
不僅僅告訴觀眾,活人與死人是一體的,而且片中的虛象就是真實。
這是距離美國幾千公里外的島國上的我也能體會的。
媒體不斷地編造事實,當謊言被拆穿以後於是又編造另一個謊言。
虐貓虐狗的暴力行為越來越頻繁,而網路的群眾力量也常常被濫用。
我們身在一個死人不會復活的世界,但試想跟片中所呈現的世界有所差異嗎?
以往我看George A. Romero的電影,是因為他是一流殭屍片。
你可以在片中滿足對於殭屍的任何奇想。
但《活屍日記》終於讓我看見了George A. Romero在走路屍體之外所要表達的意涵。
從前George A. Romero讓我喜歡,讓我敬愛的原因是我喜歡他電影所呈現的殭屍概念。
而現在,George A. Romero讓我看到了殭屍片,除了爆頭內臟分屍之外的一切。
《活屍日記》並不是殭屍片迷看了會拍手叫好起立鼓掌的殭屍片。
但他是我會放在dvd架上看十次、二十次,一百次;
即便是有一天,當我有了George A. Romero現在的年紀時,我還是會把這部片拿出來
回味。